创作
活动

国潮奔涌 虎年晚会

0
0
收藏
分享
转发到光网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2022-02-11 10:15
江苏商报

  纵观各地虎年春晚,形式不一,各有亮点,但国潮风格和元素不约而同成了它们的共同选择。

  近年来,文博探索、诗词朗读节目的走红,中国风歌曲大流行,引领了一波又一波传统文化复兴的“回潮”。这股不停歇的热潮,对于如今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容和制作俱佳的国风作品很难不火。  

图片

  2022央视春晚上演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采用XR、全息扫描的前沿科技,舞者以独步、静待、垂思等舞蹈语言把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中的东方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亦如此,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蓝本应和当前安居乐业,观众恍若置身其中,饮酒作诗,感受渔夫、樵夫和行者的悠然自得,古朴雅趣惹人沉醉。

  除了央视,多家省级卫视的虎年春晚也选择了以中华传统和区域文化“破圈”。

  “春晚”成传统和地域文化传播舞台

  春风劲吹,国潮奔涌,各省台虎年春晚对传统文化的表达鲜明生动,大放异彩。

  去流量,重实力,兴国潮,复传统,这是虎年春晚的几个关键词。在今年各省市的春晚舞台上,以非遗、传统文化主打的各类歌舞、表演类节目几乎压过了语言类节目的势头,实打实地成了流量密码。

  例如东方卫视虎年春晚用虚拟人物“国风晓明”创新演唱国风潮曲; 广东卫视虎年春晚由流行歌手联合国乐家表演新编国乐大秀《牛虎闹新春》;湖南卫视虎年春晚在传统杂技《兰陵战歌——中幡》中,向观众“科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幡”;山东卫视春晚把“年”讲给大家听,揭秘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剪纸;海南卫视春节晚会创作了杂技舞蹈《载酒堂·春》,讲述苏轼在立春时节与百姓共同迎春的故事;央视推出特别节目《古韵新春》,其中由装束复原团队带来的《千年霓裳》中国古代服饰复原展示节目在网上更是收获大批点赞,传统服饰之美再度引发热议。

微信图片_20220211100850.jpg

  与其他平台晚会不同的是,河南台虎年春晚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孵化出的文创IP人偶来进行节目串联。自2021年以来,河南广播电视台在文化传承上守常达变,在传播手段上推陈出新,连续推出7场“奇妙游”节目,让“中国节日”符号成为河南台的独特标识。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我只取“中国节日”一瓢饮,细细品,慢慢饮,饮出精髓的味道,饮出传承的价值。

微信图片_20220211100856.jpg

  以上种种告诉观众,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化节目基于传统文化上的创新与改造不仅能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而且也有助于文化节目推陈出新。

  重新定义“春晚”,抢夺年轻人市场

  “广大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关注,恰恰说明在这个文化复兴的时代,中国人需要把自己的文化自信表达出来。”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副总经理、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执行策划程万里表示。

  “《国色天香》真是舞蹈盛宴,绝绝子!”“以牡丹入笔,寻诗词人物和历史文化,太赞了”……多个网络平台上,网友对2022年河南春晚舞蹈节目《国色天香》的赞许声不绝于耳。  

图片

  尽显盛世景象的舞蹈《国色天香》里,胡阳、骆文博、孙科、苏鹏、吕科镝、苏海陆等十一位舞蹈家的动人身姿结合CG特效,让白居易、狄仁杰、上官婉儿、张旭、宇文恺等传奇人物“活”过来,最后与“牡丹仙子”一起共赴一场盛大的“牡丹之约”。舞金碧辉煌,忆大唐盛世,洛阳明堂还原国色天香,十一位顶尖舞者尽情投入,让网友惊呼“感觉整个大唐名流都来陪我过年”。节目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牡丹的诗词,让不少网友看舞蹈长知识。

  “我们立足中原文化,用时尚的、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包装。”程万里称,通过现代科技的包装,以及对东方美学的思考和精神传达,能更好体现中国文化之美和核心价值观。

  今年,全国各家卫视都大胆打造自身特色的春晚,以川味主打的“川渝春晚”,直接做成相声专场的“天津春晚”,还有闽台两岸耳熟能详的歌曲“欢喜就好”为名的“福建春晚”。

  而在今年开年大火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20211101039.jpg

  故事称不上复杂,只是舞者全程无声的演绎和部分情节、场景抽象化的表达,一定程度提高了观众“入画”的门槛,但这并不妨碍《只此青绿》倚美“出圈”。

  这还只是“面子”。“里子”,是团队对美的敬畏、对细节的苛求。

  团队对细节拿捏到什么程度?答案是:“气息连绵不断”“队形精确到眼神”。从B站《只此青绿VLOG|我们在B站跨年晚会的奇妙之旅~》这段彩排花絮可见一斑:“侧旁腰起,既有那种慵懒的气质,同时气息是连绵不断的。连绵不断这个很重要,这些是非常细节的环节。”

  传统文化的成功破圈变得更具潜力

  或许像网友评论那样,《千里江山图》壮丽的青山绿水,在900年后又一次击中世人的心灵。在业内人士看来,《只此青绿》之所以“出圈”,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千里江山图》进行意境还原。“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已经提供了相当成熟的艺术母本,其设色之精妙、构图之磅礴、意蕴之丰厚,本身就是极大的审美享受。《只此青绿》对图画意境几乎进行了一比一再现,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获得丰厚的‘回报’:舞剧很自然地共享了图画的审美层次。诗剧和图画,本质上是不同的艺术门类。《只此青绿》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艺术转化,实现了气脉上的贯通。”

微信图片_20220211101152.jpg

  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只此青绿》《国色天香》有着“范本”模样的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创新表达,舞者的舞步演绎名画、诗句里的故事,再现古人风姿,“每一帧都是上下五千年传承给我们的文化自信。”

  无论是此前《唐宫夜宴》、“水下洛神”的走红,还是在今年新春佳节《只此青绿》《国色天香》的受热捧,不难发现,观众对于节目的观看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休闲娱乐,也十分看重节目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而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也使得传统文化的成功破圈变得更具潜力。

微信图片_20220211101155.jpg

  正如2022河南春节晚会总导演陈雷所说的那样,“我们应当了解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节目让更多人喜欢传统文化,而一大批优质文 化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恰恰是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的过程”。因此,节目的创作既立足于传统文化,但也紧密贴近时代,贴近今天文化传承的新样态,“我们一直在做的都是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所谓创新表达,离不开流行文化、潮流。所以在创作中我们要吸取潮流文化的一些特征、特点和优势,然后借用‘潮’的呈现方式,力求让更多年轻人喜爱我们的节目,传播我们的节目。”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由光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
收藏
举报
喜欢就给个赏吧
0人已打赏
images
转发
100
洲明体育正式成为英超曼城足球俱乐部官方LED显示战略合作伙伴
举报
意见反馈
城市光网微信平台
城市光网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