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文旅丨大众旅游时代景区突围出圈模式分析与案例分享
编者按
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跟团游、自由行、度假游等旅游方式之外,近年来还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旅游方式,如乡村游、文化游、养生游、邮轮游等。这些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除了传统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之外,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如贵州、广西、云南等省份也逐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同时,一些冷门景区和乡村地区也逐渐被发掘出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选择一些冷门但具有特色的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比如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这些地方不仅可以让旅游者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文化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文化和体验在旅游消费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新兴人群崛起,更多玩法涌现,产业焕发新活力 ,亲子游、小众游、周边游、寺庙游...…新兴玩法不断涌现,目不暇接,景区如何在泛化的“大旅游时代”突围出圈?
INTRODUCTION
一 · 以点带面 内外兼修
这种模式是指以一个核心景点为引领,通过开发周边的配套设施和景观,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综合体。利用优势资源,以点带面打造“点”“线”“面”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框架。
以原有景区为核心,带动周边项目业态发展,内部用核心景点提高景区知名度,外部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多元化产业模式,以“点”带“面”,打造内外联动,内外兼修的品质旅游目的地。
案例:德化白瓷精品展
坐拥丰富陶瓷文化资源的德化,以重塑陶瓷文化旅游为看点和卖点,以瓷光山色为脉络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福建德化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的传统陶瓷。这里的陶瓷制作技艺历经千年,世代相传,形成了一套独特且完整的瓷器烧制技艺。其精湛的技艺、优美的造型和独特的釉色,使德化瓷器在世界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宝”“天下共宝之”。其捏塑工艺精巧纤秀、造型逼真,在刻花、浮雕装饰上,工艺美与材质美相融合,呈现出名窑气质,尤其是白瓷制品浓淡分明、层次丰富、釉色乳白如凝脂,透光度极好。德化陶瓷品历来是中国贸易重要输出品,与丝、茶并誉于世界。
德化在强化整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上,整合、保护、开发了德化瓷厂、红旗厂、屈斗宫、祖龙宫片区,全力推进梅岭窑遗址、观音岐公园、何朝宗纪念馆及盖德陶瓷文化古镇等传统陶瓷文化展示区建设,重塑陶瓷文化旅游的看点和卖点。
同时,德化进一步加快瓷艺城、洞上陶艺村、茶具城、海丝文化广场、新秀园等现代陶瓷文创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陶瓷文化旅游产品;创建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协发光洋、安成陶瓷、臻峰陶瓷文化创意园等以陶瓷为主体的观光工厂,打造全过程、趣味化、创意化的现代陶瓷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玩转“瓷趣”体验。
(图片:德化白瓷丨来源:人间小苦瓜)
二 · 挖掘文化 辐射产业
这种模式是指通过挖掘景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资源,将其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一个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综合体。
以当地文化底蕴为“线”串起整片区域,通过内在文化引领,打造多元产业整合,建设核心景区;以区域文化为线索,挖掘文化根源,理顺文化脉络;以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为落脚点,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文化,聚合产业,打造文化旅游氛围独特浓郁的文化产业综合体。
案例:只有河南
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以沉浸式戏剧艺术为手法,以独特的“幻城”建筑为载体,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用全新的观演模式,讲述关于“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
走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沉浸式体验令人着迷。在幻城剧场,众多旋转升降台勾勒出“幻城”独特的建筑形态;在火车站剧场,智能翻板配合机械麦穗吊杆呈现波澜壮阔的滚滚麦浪;激光投影在328米长的夯土墙上生动描绘出《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这部剧综合运用全息投影、智能交互、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为游客提供了身临其境的观剧体验。
据幻城剧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剧场还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景区管理运营能力,线上智能小程序为游客提供一键购票、实时查看在线节目单、景区导览图等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游客沉浸式“自由行”,使游客实现“移步易景,转眼千年”,让灿烂的华夏文明真正可看、可听、可感、可触。
业内人士认为,技术创新能够推动艺术创新。大型实景演出要保持和提升观众新鲜感,就要不断融入科技元素。未来,科技也将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对演出成本以及演出条件等的限制,大型实景演出将更少依赖演员群体,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新兴技术,实现展示、演艺、交互三方面相结合,让观众全方位、低成本地获得更好观演体验。
56个格子空间,56个不同世界,从时间到空间,以区域文化为线索,挖掘文化根源,理顺文化脉络,全部的灯光设计通过多维度思考与创作,多次跨专业协调与融合,以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为落脚点,映射岁月在河南土地上的沉淀,带给大家沉浸式的光感体验,创造立体观感的戏剧效果。
(图片:只有河南丨来源:公园园长)
三 · 核心保护,分层开发
这种模式是指在保护核心景区的前提下进行分层开发建设,并提供全方位的旅游综合服务,在空间上明确界定各类分区的用地范围,便于分类、分片管理和规划的分期实施,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通过圈层划分进行适度开发建设旅游产业;通过产业布局区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完善的旅游综合服务产业体系。
案例: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大报恩寺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遗址。遗址外侧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博物馆,主要以传达大报恩寺遗址的历史文化为中心,创造性地以现代博物馆学的运营和展示理念进行功能的传达,突出现代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带来的博物馆沉浸式体验游览的乐趣。遗址公园分为南北两区。
北区为遗址博物馆和新塔,建筑及其环境追求简约气质,以保护与展示相融一体的建筑语言和视觉感受营造出纯净高洁、脱俗禅意的场所感和氛围。
南区为保护建筑三藏殿及佛乐厅、禅修宾馆、佛教文化创意工坊、商业等服务配套设施,禅宗文化休闲为主题的空间既是对北区主要遗址展示空间的补充,同时也丰富了市民的佛教文化体验。
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博物馆的展出方式上,以宗教与历史为主线,用科技数字化的技术营造一种符合场馆内容的氛围,将灯光、彩色绘画、雕塑等合理地安排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如有着六朝至明代金陵梵刹模型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以及“莲池海会”的宗教题材展示场景,都旨在为博物馆的阐释主题提供更为现代多元,更符合观众兴趣的观赏体验。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随处可见穿着汉服进行展示与摄影活动的大小观众。博物馆提供汉服租借活动,将古代服饰文化传入现代社会,在博物馆场域中进行展示,是宣传古代文化精华的有效手段,也是现代社会的时尚风向,成为博物馆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真人cosplay古代人物的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充分运用了该馆的文化资源,结合了现代旅游的一些创新点,带给参观者别样的深刻体验与认知。
(图片: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丨来源:长春文旅云招商)
四 · 内核较弱 依托资本
这种模式是指景区本身的自然风光或历史文化并不突出,通过对景区的极致设计和全方位构建建设核心,引入资本和创意元素,以体验提升景区品质,构建融观光、游憩、体验、感悟多层次旅游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案例:杭州西湖
西湖,作为杭州的一颗耀眼明珠,中国文化的重要意象,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游人慕名前来。白居易老市长的那句“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不仅道出了其对西湖的偏爱和深厚情感,更是巧妙传递给世人极尽风雅的西湖印象。
杭州西湖以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专项行动为契,对景区全面升级软硬件设备设施,丰富游客游玩项目。打造以茅乡水情为主线的小众西湖游船,以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等景点串联,组成了一片“绿野仙踪”,并通过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表演等活动,使得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还能享受到独特的艺术体验,打造悠、野、闲、逸的湖西景区。
(图片:西湖丨来源:Vanilla)
五 · 多点连线 整合资源
这种模式是指将多个景点进行联动,通过整合资源和推出联票等优惠措施,形成一个多元互动的旅游线路。以线路整合区域内各种旅游资源、盘活吸引力较低的旅游冷点,丰富景区的旅游产品组合,形成内部联动融合的区域旅游目的地。
案例:龙门石窟
从龙门峡谷第一声斧凿声到今天,龙门石窟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而就其开窟造像的营造过程来看,从北魏孝文帝开凿龙门第一座古阳洞石窟寺开始,前后历经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以至元、明诸朝,也断断续续开凿了700多年。今天,经专家统计,龙门石窟现存窟盒2345个,造像10万多尊,碑刻题记2800块,佛塔60多座,均为我国石窟之最。
据悉,截至目前,龙门石窟景区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已累计发布宣传2600余条,粉丝量突破150万。2022年继龙门金刚后,《云窟万象》再次出圈,全网播放量超50亿。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于日前公布的2023年度全球推荐旅游地名单(25处),其中,龙门石窟代表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入选“文化类”旅游地,是中国唯一入选的景区。
洛阳文旅公众号“享游洛阳”为游客们推出龙门石窟、无上龙门、牡丹阁、关林等景区旅游联票活动。承“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理念,围绕青年群体,聚焦洛阳文化旅游,一步一景,皆是诗篇,一檐一柱,尽览风华。体会盛唐风韵;行至明堂天堂,鉴赏“乐舞盛世、消夏宫宴、潮音盛典”国潮盛宴的盛世繁华;漫步九洲池“夜游九洲”,沉浸式体验“游园赴宴、光影水幕、皇家乐府”夜游路线,感受历史的沉淀与时光的流转。
(图片:龙门石窟丨来源:小红书)
编者后记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许多城市将之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策划,梳理和挖掘文旅产业资源,定位核心驱动资源、主导旅游产品组合,塑造旅游差异性与竞争力,从全域旅游的视角推动城市旅游升级。
在景区提质升级的同时,景区运营须更关注周边资源整合与特色主题开发,培育品牌,寻求旅游产品的更代创新;释放游客消费潜力并丰富营收渠道,通过自身能力或与线上互联网平台合作,对周边“吃住行购娱”等全产业链要素进行整合,打造文旅产业聚集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