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怀旧经济”,从情感共鸣到价值再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编者按
怀旧经济正成为文旅产业的新增长极。从广西贵港的“老村食堂”怀旧主题餐厅,到莆田贝克啤酒厂改造的“钟潭噌响嗨King营地”,文旅项目通过激活集体记忆,将“旧时光”转化为“新消费”。在情感消费与体验经济崛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场景重构唤醒代际共鸣?又如何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怀旧IP的持续增值?本文将结合国内创新案例,解码怀旧文旅的运营逻辑。
01
记忆重构:从集体怀旧到情感IP
怀旧文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集体记忆的系统性挖掘与场景化转译。以广西贵港根竹镇文创园为例,其"老村食堂"是由废弃村改造而成的,两层楼只有六七个包厢,通过对老厂房的新改造,使本身废弃无用的事务,通过开发改造,融合时代记忆,为已废弃的事务增添新活力,广西贵港根竹镇的文创园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消费场景。这种"时空隧道"式的设计,不仅吸引中年人重温青春,也激发年轻人对父辈时代的好奇,形成跨代际的情感连接。
在怀旧文旅的实践中,空间、物件与仪式三大维度构成完整的情感表达体系。空间维度上,莆田"钟潭噌响嗨King营地"保留啤酒厂原有的砖砌烟囱、锈蚀储罐等工业遗迹,通过"工业风+露营"的混搭,让废弃厂房变身潮玩地标。物件维度上,岳阳洞庭氮肥厂改造项目巧妙利用加油槽、吊架等生产设备,结合涂鸦艺术,使工业遗存成为拍照打卡的叙事载体。仪式维度上,根竹镇文创园定期举办"田野音乐会""星空观影会",复刻上世纪露天电影的集体娱乐形式,强化参与者的时代代入感。
数字技术为怀旧体验注入新活力。莆田嗨King营地计划开发沉浸式"剧本杀",利用钟潭风景区景点,让游客互动中了解当地历史;而马来西亚"Immersive Winterland"乐园则通过互动投影,将传统花海转化为会响应游客动作的动态艺术装置。这种"科技+情怀"的模式,使怀旧不再是静态展示,而成为可交互的活态记忆。
(图片:莆田钟潭噌响嗨King营地工业风露营 | 来源:东南网)
02
业态融合:从场景消费到产业链延伸
怀旧文旅的可持续性依赖于消费场景与产业生态的协同创新,需分两步走:先通过跨界业态激活低频记忆资源,再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价值转化效率。
"怀旧+"业态激活消费生态
根竹镇文创园的运营模式极具代表性。其以"老村食堂"为入口,整合农耕体验馆、萤火虫图书馆、夜间灯光集市等业态,形成"餐饮+文化+夜经济"的复合生态。园区还引入火龙果种植基地,通过催花灯光打造网红景观,将农业生产转化为旅游吸引物。这种"文创+农业"的联动,使村民的柠檬、草莓等农产品就地转化为旅游消费品,实现"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跃升莆田嗨King营地则探索"工业遗产+非遗"的路径。在保留啤酒厂建筑骨架的同时,引入木雕、扎染、红团制作等传统手工艺课程,使工业空间成为文化传承的新场域。更创新的是与无人机培训基地合作,在旧厂房开展航空科普活动,让硬核科技与粗犷工业风碰撞出差异化体验。
数字赋能价值链延伸
怀旧IP的长尾效应需借力数字技术。固镇县通过"楚汉战争3D体验馆"将垓下古战场遗址转化为沉浸式互动项目,游客可穿戴汉服参与"古法射箭"等游戏,其虚拟形象还能生成短视频供社交分享;而"老村食堂"则通过抖音传播"磁带墙""老式课桌"等怀旧场景,吸引年轻群体自发打卡,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社交传播的闭环。
(图片:“老村食堂”主题房间 | 来源:大众点评)
03
代际共融:从圈层突破到持续运营
怀旧文旅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平衡不同代际群体的情感诉求与体验需求——既要满足中年人对历史记忆的情感依恋,又要契合年轻人追求潮流、注重社交分享的心理特征。上海武康路的成功实践,为这一命题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作为上海最具历史韵味的街道之一,武康路完整保留了20世纪初的欧式建筑风貌,武康大楼的弧形立面、巴金故居的红砖墙、密丹公寓的装饰艺术风格,无不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这些建筑不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承载集体情感的重要载体。对于中老年群体而言,漫步武康路是一次穿越时光的怀旧之旅——斑驳的墙面唤起他们对老上海风情的追忆,街角的旧式邮筒触发关于书信往来的温情联想,而梧桐树下的长凳则成为他们讲述往事的天然剧场。这种基于真实历史的情感连接,构成了武康路吸引中年客群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武康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未止步于静态的历史展示,而是通过精心的业态植入与场景设计,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沿街开设的精品咖啡馆将复古家具与现代极简风格混搭,使历史空间成为年轻人社交打卡的时尚地标;独立书店在保留建筑原有拱窗、花砖的基础上,引入艺术展览和作家沙龙,构建起连接经典与当代的文化桥梁;创意小店则把老上海元素转化为设计感十足的文创产品,让历史记忆以物质载体的形式进入现代生活。这种"修旧如新"的改造策略,既维持了街区的历史肌理,又注入了符合年轻审美的活力因子,成功实现了"父辈寻记忆,子女探新奇"的代际共融。
更深层次的运营智慧体现在武康路对"流量转化逻辑"的把握。历史底蕴是天然的流量基石,但要让游客从"短暂停留"变为"深度参与",需要构建情感与体验的双重纽带。武康路通过故事化导览系统,将建筑背后的名人轶事、历史事件转化为可感知的叙事线索;通过社交媒体的话题营造,使"打卡武康大楼"成为年轻人彰显文化品味的符号消费。这种运营模式既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对历史氛围的侵蚀,又防止了因守旧而导致的体验单一,真正实现了"老场景"与"新需求"的动态平衡。
武康路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核心规律:成功的怀旧文旅项目应当是一座"时空桥梁"。它的一端锚定在真实的历史根基上,通过物质遗存保存集体记忆的完整性;另一端则延伸至当代生活场景,用创新表达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折中主义,而是通过代际对话实现的文化再生产——中年人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重新发现其现实意义,年轻人在体验潮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唯有如此,怀旧文旅才能超越短暂的情怀消费,成为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文化景观。
(图片:武康路103号 | 来源:网络公开)
编者后记
怀旧经济在文旅领域的崛起,折射出当代社会对情感价值与文化认同的深层需求。通过对广西贵港"老村食堂"、莆田"钟潭噌响嗨King营地"、上海武康路等案例的剖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成功的怀旧文旅项目普遍具备三大核心特质:真实的历史基底、创新的表达方式和可持续的运营模式。这些项目不仅实现了商业价值的转化,更在文化传承与社会连接层面展现出独特意义——"老村食堂"让废弃村落重获新生,莆田工业遗址变身文化传承新场域,武康路则架起了代际对话的桥梁。
当前,怀旧文旅面临双重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场景的活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AR、VR等技术手段让静态的怀旧体验变得可交互、可参与;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体验深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简单的场景复刻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要求从业者必须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坚守历史真实性这一生命线,又要通过业态创新保持项目的持续吸引力。
展望未来,怀旧文旅将呈现三个重要发展趋势:一是技术融合更加深入,元宇宙等新概念将为历史场景的数字化重现开辟新路径;二是社区参与度不断提升,在地居民将从旁观者变为共创者;三是产业链延伸更加多元,怀旧IP的价值转化将突破传统文旅边界,向教育、影视、游戏等领域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始终牢记:怀旧文旅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消费 怀旧情绪本身,而在于通过对集体记忆的创造性转化,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文化生态。正如文中所展示的,当老厂房遇见新露营,当历史街区拥抱社交媒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的革新。期待更多文旅项目能够把握这一趋势,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开创出更具活力的发展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