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体验视域下的未来电影身体想象、身份认同、观演心理与行为模式探析
编者按
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影像形态和技术手段, 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影像的认知。在数字技术越来越影响人类人们认知世界方式的背景下, “受众” 被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成为电影影像研究的一个重要向度。影像作为一种表达和传递人类本体的艺术形式, 也面临着重要的思辨任务。受众作为电影艺术传播和接受的重要一环, 其观念、 态度和行为都受到了技术的深刻影响;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其受众的构成和特征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 对受众的深入思考与探讨在电影研究领域中显得尤为关键。传统的电影受众研究往往聚焦于艺术传播规律和营销策略等方面, 然而这些研究视角在信息时代已经显得陈旧和片面。因此, 我们需要从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电影受众, 探讨他们在数字化生存中的身体想象、 身份认同以及观演关系的转变,在人类本体意义方面, 电影在表达人类意识形态、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INTRODUCTION
摘 · 要
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影像形态和技术手段,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影像的认知。数字技术媒介下的受众作为电影艺术传播和接受的关键环节,其观念、 态度和行为受到技术深刻影响,“虚拟身体”的感受凸显了受众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并引起数字电影传播方式和观影体验的变革;沉浸式体验超越拟真表象逐渐成为纯粹的精神现象,与“数字世界”的构造关系发生关联,在人类本体意义上发挥重要作用。
一 · 技术媒介下虚拟身体的建构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文化的交流曾经被地理的隔阂、语言的分歧以及技术的落后所阻碍,导致文明交流存在困难。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突飞猛进,文明之间突破了时空界限。这一时代变革既对公众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重塑着公众的思维模式,而且还在挑战着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甚至包括人类和动物之间、有机体与机器之间、身体与非身体之间的界限。当今时代,技术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个体的身体层面,日益发达的媒介以影响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重塑着我们的身体。
(图片:技术媒介下的虚拟身体丨来源:网络公开)
(一)数字时代下的“虚拟身体”
数字时代,一种全新的虚拟身体形象应运而生,它既包含了技术理性的精准与严谨,又融合了艺术感性的灵动与创意。通过数字信息网络,观众或用户得以突破自身的认知与理性的屏障,从真实世界的现实身体构建出具身网络的新型在场方式即虚拟身体。虚拟身体成为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新型存在方式,是现实身体在网络空间中的投射和延伸。在这一过程中,身体形象在技术理性和艺术感性的交融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觉满足。在对身体这一概念的理解中,我们可以将视线投向电影现象学的领域,在深入探索和整理虚拟身体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寻求通达本真沉浸的潜在途径。美国电影理论家维维安·索伯切克提出的“电影身体”概念从现象学的角度为“影像技术”赋予了新的诠释:“作为活的身体, 我们的视觉总是业已被充实的———甚至在电影中, 它也是被我们接触世界的其他感官手段提供并赋予意义。”
我们的能力不仅是听觉,还有触觉、嗅觉、味觉以及从本体感受层面感觉我们在世界上的维度及运动。总而言之,电影体验并非对我的身体有意义,而是因为我的身体才有了意义。这种交融不仅带来了客观的虚拟性身体形象的构建,更促使主观的真实性个体在不断地思考与反思中碰撞出独特的文化火花;而这种火花正彰显了新兴信息科学技术与虚拟身体形象对艺术形式所具备的变革与塑造能力。以现象学视角为切入点,索伯切克将身体概念置于主观感受的高度,从而打破更传统、更为固化的主客观对立。通过这一新的视角,我们认识到客观存在的身体也具有主观性;而在观影过程中也完全可以存在一种主观的方式与环境进行互动, 并通过对感觉和意义的制造和诠释来构建自己的意识形态的虚拟身体。虚拟身体作为方法可以开启从主体的视角反思身体主观性的可能性,并由此更加深入地探究身体在人类理论与实践中所具有的根本意义。
(图片:虚拟空间中的身体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作为虚拟身体的电影受众
对于电影受众研究而言,虚拟身体这一借鉴自现象学的理念在两方面具有显著的意义。首先它主张电影应被赋予与人同等的主体地位,而不仅是被视作一种机械的被观察对象。电影拥有其独特的感知和表达能力,这使得它成为一个能够直接触动人们感知、同时感知自身的具身性存在。德勒兹论证了影像自我存在的独特性, 指出电影感知有别传统自然感知。前者不只甚至不再以人为感知中心, 而以影像自身为中心。影像同时呈现导演/摄影机的双重观看, 即能动的半主观状态。电影通过独特的视觉和听觉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感知空间, 在这里以时间和运动的感知能力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感知反应,并通过连续的镜头和画面展示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运动为观众带来独特的动态美学体验。
其次,它强调电影的“肉身性”特质, 以及其带给受众的具身体验的重要性。迄今为止的电影受众研究已经明确了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复合属性的艺术形式,其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往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尤其在数字时代的技术背景下, 电影进入了具身技术赋权的新影像时代, 越来越多的电影在工业美学下试图通过多维度、全体感的方式去打造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受众在虚拟世界中感受到真实而深刻的情感共鸣;此时电影受众的需求、审美与体验电影的方式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也正是在数字技术的飞速进化与滥用中, 观影过程中所形成的“虚拟身体”正遭遇着被误用和过度诠释的危机。
数字技术的滥用使得“虚拟身体”更易于“支配”观众的实际身体, 诱导他们进入一种非本真、过度沉溺的状态, 观影主体原本应有的主体性与积极性亦遭到了损伤。从分辨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角度来看, 虚拟身体的完全沉浸被认为是消极的, 因为虽然虚拟身体的完全沉浸可以带来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 但当观众完全沉浸在虚拟环境中, 他们可能会失去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认知, 导致对现实世界的忽视和疏离。因此, 我们迫切需要探寻一条新的路径, 使得观影中的“虚拟身体”与观众身体能够和谐交融,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本真沉浸”, 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满足。
(图片:虚拟空间的本真沉浸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 · 沉浸体验的本质与数字世界的构造
目前有关新影像沉浸问题的讨论,主要是从打造外部技术到匹配内在感受这一路径展开,虽然在多维度提供了关于如何沉浸的分析,但忽视了从沉浸为何之故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也就是沉浸中的存在问题。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探讨新影像带给观众沉浸体验的本质,从内在感受和外部技术的整合出发,探索新影像沉浸的心理学和认知机制,建立包括感知、情感、认知、评价等多个维度的分析框架与理论模型,并以此为基础重构新影像沉浸的核心理念和范式体系,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一)沉浸体验的精神内涵
无论对数字技术的态度是充满抗拒或欣然接受,它都已经无可避免地成为当下电影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深刻地塑造并影响着电影观众的观影方式与存在状态。电影受众、数字技术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技术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工具,而是逐渐融入电影体验的方式之中,成为构成数字电影世界的不可或缺的要素。3D-IMAX、 虚拟现实等技术不断给观众带来的新体验与新震撼,若我们摒弃保守的影响观念,便可预见数字虚拟将成为人类生活环境和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数字虚拟的逼真度还在不断提高, 但它仍无法与真实混同。在这一前景下,数字虚拟与真实实在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呈现出互补融合的特征,它们共同构筑了数字时代丰富多彩的影像世界。
对于身处虚拟情境中的个体而言,数字虚拟不仅是对真实实在的模拟,更是一种新型的实在形式。在模拟现实的表象之外,它为现代受众的心灵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环境和新世界,使得个体能够在其中体验前所未有的新生活;这也意味着,数字虚拟的精神意义远超过拟象混淆现实所揭示的表征危机,蕴含了更为丰富的精神意蕴。
数字虚拟展现了多个精神向度:作为人类知觉的延伸,它拓宽了我们感知世界的边界,使其变得更加宽广和深邃;作为认知的延伸,它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地审视和理解世界;作为欲望的投射物,其让我们在现实的欲望世界中体验性地生存、生活,而作为背景关系的体现,其一方面极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世界,另一方面也可能同真实共存共在,进而开拓生活的边界。
(图片:沉浸式体验丨来源:网络公开)
(二)“世界图像”的构成方式
从沉浸体验的精神内涵来看,数字技术构筑的“世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相对于真实存在的数字虚拟世界,而是另一种存在论意义上通过图像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方法。海德格尔通过深入剖析“世界图像”的概念揭示了现代人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此处的“世界图像”指的是当我们以图像的形式理解和解释世界时,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形式。它强调的是现代人与世界打交道的占主导地位的方式,揭示了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已经从传统的主体性转变为对立的主体-客体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以图像化的方式来看待世界并将世界简化为一种可以把握和控制的对象,而成为认识世界方式的“世界图像”又与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世界变成一个图像,人作为表象的主体获得对世界的完全的统治。技术不再是单纯的实践应用,而是被看作一种独立的实践变换,它的本质与现代形而上学是相同的。在”世界图像“的构成过程中,电影通过数字拟象被重新认识为体验的对象。这一过程同样包含着影像观念的变化,世界图像经由影像观念被重构,而影像观念本身也被阐释为数字世界的样态。
(图片:海德格尔的世界图像丨来源:网络公开)
编者后记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电影艺术与其受众之间的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重塑了电影的影像形态,更深刻地改变了受众对影像的认知与体验。传统的电影受众研究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显得陈旧和片面,越来越清晰的拟真影像使得受众在观影过程中的身体想象、沉浸体验以及观演关系都发生了显著的转向,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在数字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
重视探讨电影在全新时代下的本体意义,回应多元诉求,推动影像发展进步。技术媒介下虚拟身体的建构挑战和重塑身体与非身体界限,媒介重塑个体身体与接受信息的方式。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受众在数字化生存中的身体想象、身份认同以及观演关系的转变,理解他们在新技术影响下的观影心理和行为模式,并关注电影在全新时代下基于人类的本体意义,推动影像的表达和传递更加符合受众的多元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