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质力赋能千年古道,“丝路+沉浸式”激活“一带一路”文旅发展新纪元
4月,2025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顺利举行,6月,第十二届“一带一路”文旅科技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国际丝路精品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丝路文旅”在世界刮起了一阵热风,多地文旅政府、文旅企业等就如何助推优秀文旅产业项目落地,加速中国文旅与科技融合发展展开探讨,为中国“一带一路”文旅科技的高质量发展找寻新的方向和路径。而近年来,丝路上如大型沉浸式演艺“乐动敦煌”、VR剧场“丝路奇遇记”等叫好又叫座的优质沉浸式文旅项目已为我们揭示,依托前沿数字科技赋能于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才能将丝路丰富的文旅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其从静态的陈列展示与传统观光文旅向深度互动体验质变飞跃,让文旅新质力赋能这条千年古道,激活“一带一路”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纪元。
01
科技为翼·文化为核·交流互鉴:丝路沉浸式文旅发展的三大主旋律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十周年,十年间丝路友好国家大力发展多方贸易,近两年来更是在文化旅游、文化贸易等方面达成诸多合作,中国也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与技术优势,打造了许多海内外颇受好评的文旅项目,为丝路文化沉浸式升级与丝路文旅高质量发展助力。这其中,科技赋能、文化表达、文化交流成为丝路沉浸式文旅发展的三大主旋律,也是未来丝路文旅发展应当坚定的实践路径。
(图片:“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及地区|来源:网络公开)
数字科技不断重塑丝文化旅游体验的时空维度。近年来沉浸式文旅项目的火爆出圈,让丝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了深度互动式升维的空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技术突破物理界限,让原本静态的丝路文化宝藏变成可感、可探索的动态体验空间,比如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手打造的“数字藏经洞”“敦煌诗巾”“寻境敦煌”VR游戏等内容,将敦煌石窟的壁画、经文等元素以数字的方式进行现代转译,让世界各国人民通过互联网享受敦煌文化盛宴,根据敦煌研究院统计“数字敦煌”资源库在全球有超过78个国家的2200万人次访问,可见数字技术已成为解码丝路文化密码的核心钥匙,也是传播丝路文化的不二法门。
(图片:《寻境敦煌》VR展览海报|来源:网络公开)
丝路文化通过沉浸式文旅实现古老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科技赋能打破了时空壁垒,让丝路文明从“被看见”升维至“可参与、可互动、可共鸣” 的活态传承,古老文化基因由此在当代文旅场景中焕发蓬勃生命力,比如新疆国际大巴扎的《丝路奇遇记》VR剧场以精灵向导“登登”为情感纽带,带领观众穿越张骞出使西域、玄奘翻越葱岭等史诗场景,在400平方米的虚实空间中实现“可触摸的历史”;兰州《风起大汉》演艺街区则融合汉服妆造、编钟演奏与数字光影,使年轻游客化身汉朝子民沉浸于丝路市井烟火,在虚实结合的沉浸体验中,游客可以近距离走进古老的丝路文化,更能够“玩转”现代丝路文化。
(图片:《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来源:网络公开)
国际合作是丝路文旅能够紧密联系各国游客,搭建文化沟通的桥梁。在沉浸式文旅项目中,跨国技术协作与内容共创可以将区域性文化符号转化为全球可理解的沉浸式叙事语言,使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也能够实现深度的情感共鸣,同时“一带一路”联盟机制也推动着沿线国家共享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与客源市场,不断形成“科技研发—内容生产—市场推广”的全链条协同网络,让沉浸式项目的跨境运营成本降低,最终促进文化共生,在虚实交融的沉浸场域中重塑丝路精神的价值认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可持续动能。这一国际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摆脱文化折扣困境,更使沉浸式文旅成为文明互鉴的共鸣轴,让千年古道焕发联结世界的新生机。
(图片:第11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来源:网络公开)
02
沉浸式体验赋能丝路文旅创新案例一览
敦煌研究院《寻境敦煌》沉浸式VR体验
“寻境敦煌”项目依托敦煌学百年的研究成果和“数字敦煌”的多年积淀,结合腾讯游戏科技等前沿技术能力,综合应用三维建模技术、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VR虚拟现实场景等前沿游戏技术,1:1高精度立体还原第285洞窟,实现上亿面的高保真数字模型和超高分辨率的表面色彩。游客可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还可以“飞升”窟顶,体验壁画剧情,感受现实中没有的“开灯”体验。
(上图:数字敦煌-莫高窟285窟实景;下图:寻境敦煌-游戏引擎渲染场景 | 来源:网络公开)
线上,“寻境敦煌”围绕文化交融的精神内核,以“善”为线索进行互动游览。用户可登录“数字敦煌”官方网站或微信搜索“数字敦煌沉浸展”微信小程序,随时随地一键体验,深度浏览壁画故事,自由探索上百个洞窟知识点,了解第285窟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文创板块”也将同步上线。线下,游客可在莫高窟景区内“寻境敦煌-VR虚拟漫游展厅”通过佩戴VR设备,身临其境“走进”第285洞窟。游客不仅能打破时空束缚,穿越到1400多年前“刀林剑雨”的壁画世界,还能与“雷公”等40余位“众神”飞跃云端、一同奏响天乐。在游览结束后,游客还可以来到虚拟拍摄区,完成“真人+虚拟场景”视频打卡,把“虚拟体验”留在现实,将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存纪念。
《乐动敦煌》沉浸式文旅演艺综合体
《乐动敦煌》是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策划,甘肃演艺集团总监制、出品的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作品溯源敦煌文化,借助对莫高窟壁画、藏经洞古籍的深度解读梳理,活化敦煌古乐器、古乐谱研发成果,采用全息投影、3D威亚等高科技手段,以全沉浸式的呈现方式,演绎了西域少年白氏追寻艺术的动人故事。剧中运用了五弦琵琶、排箫、莲花阮等民族乐器及敦煌复原乐器音色,演绎了胡旋舞、腰鼓与琵琶舞、迦陵频伽舞等多种敦煌舞蹈,配合取材自敦煌古乐谱和西域曲调的剧目乐曲,还原了敦煌壁画中的乐舞盛景,全面展现了敦煌传承千年的古乐文化魅力,带给观众一场全方位的视听盛宴。
(图片:《乐动敦煌》剧照|来源:网络公开)
《乐动敦煌》的剧场设计突破了传统剧场空间维度的限制,在莫高窟735个洞窟的基础上开创性打造了一个“活的”第736窟,通过复刻石窟内藏经洞、佛龛、莲花台、藻井的特色形制,结合从壁画中走出的乐舞盛景,打造一个可看、可听、可游走、可互动的沉浸式洞窟剧场。剧场总面积达18000平方米,为全球首座洞窟式沉浸体验剧场,是现代科技和敦煌艺术的完美结合,在舞美结构、科技手段、数字技术的配合下,既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也能体验到逼真的洞窟穿越,让观众的感官情绪在观演过程中不断起伏变化,零距离地感受敦煌艺术中诗、舞、音、画的璀璨繁盛,享受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
国内高品质旅游列车“丝路梦享号”
“丝路梦享号”是由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高品质旅游列车,由中车四方车辆公司改造。于2024年7月6日正式上线运营。丝路梦享号列车由全球知名设计公司HBA装修设计,列车采用了很多丝绸之路和汉代元素。车体外观由清华美院团队手作,车身的鸟兽云气图象征着丝绸之路。其提供的行程,涵盖众多丝路沿线景点,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自然奇观与人文瑰宝,体验独特的东方美学和舒适的旅行服务。自去年7月6日首发以来,这列由卓越的旅游列车运营专家星享铁旅“”倾力打造的国际化旅游列车,始终秉承着“火车即目的地”的创新理念,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运营至今,已安全驰骋超十万公里,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逾3000人次,成为中国铁路旅游的新名片。
(图片:“丝路梦享号”迎客场景|来源:星享旅铁)
过去一年,“丝路梦享号”成功串联西宁、敦煌等丝绸之路核心节点,穿越沙漠、戈壁、盐湖等壮丽地貌,通过国内首创的270度景观车厢,带领游客见证更多大美中国目的地。它不仅仅是一趟列车,更是移动的沉浸式旅行目的地。通过融入车内车外无数细节中的汉唐文化设计与体验,构建流动的博物馆。并通过“铁路+”生态圈融通,使列车成为移动的会客厅与文化社交空间。未来,“丝路梦享号”将从服务细节、行程体验到文化深度,多维度地实现品质跃升,比如车内,新增青海特色迎宾茶点、文化之旅讲解及民族文化体验,打造沉浸式文化旅程。车下,优化站点地面行程,提升文化导览的专业性,例如在莫高窟提供专业英文讲解服务。同时,针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与定制化需求,产品将增设多种可选线路方案,并计划推出儿童托管服务,让亲子出行更轻松,全方位提升丝路旅程体验。
03
“丝路+沉浸式”激活“一带一路”文旅高质量发展路径初探
科技赋能体验升维,构建五感联动的沉浸体验
未来,丝路沉浸式文旅要进行以技术创新驱动沉浸式体验的体系化升级,需重点突破多感官协同交互的共性技术瓶颈,逐步构建“云—网—端”一体化智慧文旅基座,整合VR/AR、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丝路历史场景的高精度复原与动态响应。比如,依照“数字敦煌”模式,依托数字孪生平台建立例如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峰燧等文化遗产动态监测机制,允许公众参与丝路发掘的文物修复的云端协作,强化文化守护的参与感。在基建层面,可推广多语种智能导览、无感支付等标准化服务模块,降低跨国游客体验门槛。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在于打破“观看者”的单向身份,使各国游客成为文化叙事的共创者,从而形成可持续迭代的沉浸生态。
(图片:“丝绸之路-缘起”VR大空间项目预热海报|来源:今日头条)
文化在地融合与创新发展:打造活态传承新范式
推动丝路沉浸式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在于构建丝路文化基因与现代跨国体验载体的创造性融合。需建立“资源梳理—创意转化—产业联动”的递进式发展体系,系统挖掘丝路沿线音乐、工艺、节庆等非遗要素的数字化潜力。并通过推动传统艺术与AI生成、区块链等技术的跨界碰撞,开发兼具文化深度与互动性的新型体验载体。这种融合体验必须扎根地域特色文化土壤,以国际灯光艺术节等IP为纽带,实现本土文化符号与全球潮流元素的有机对话。同时未来应强化社区参与机制,使丝路沿线城市居民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确保创新实践既保持传统内核的精髓,又焕发现代表达的活力。
(图片:SROM 海上丝绸之路云上策展大赛主海报 | 来源:网络公开)
国际协作机制创新:构建系统性支撑网络
深化跨国协同需建立多层次支撑体系,重点突破资源整合与规则对接的双重瓶颈。资金层面可设立专项丝路文旅投资基金,为技术共享、遗产保护等跨国项目提供优先支持,降低企业跨境运营风险与试错成本。同时服务标准化建设也应当并行推进,通过推行多语种服务国际认证与丝路沿线电子签证便利化系统,实现“一部手机游丝路”的无缝体验。同时,丝路沉浸式文旅艺术创意管理人才培育是长效发展的根基,可通过青年文化使者计划培养跨文化传播节点人物,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提升文明对话声量。由31个国家组成的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的实践表明,当协作机制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整合,将产生显著的规模效应——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成立以来已吸纳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31个国家76个会员城市,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文旅合作网络,“丝路对话”作为联盟重要品牌,旨在为旅游业界深化对话交流搭建国际平台、为促进中外城市旅游繁荣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未来应继续深化与UNWTO等国际组织的规则共研,推动丝路联盟国家与重点城市形成“标准共建、市场共拓、利益共享”的文旅共同体。
(图片: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2025“丝路对话·成都”活动 | 来源:网络公开)
编者后记
丝路沉浸式文旅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科技创新打破时空壁垒,通过数字孪生、多感交互等技术将历史文明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数字化叙事;根植文化基因实现活态传承,深度挖掘丝路非遗资源,以“在地化表达+现代性转化”塑造独特体验内核;构建系统性国际协作网络,通过标准共建、资源共享与市场联动机制,破解跨国运营壁垒。未来当虚拟修复、跨界共创与低碳旅行形成常态,沉浸式体验将超越旅游载体本身,升维成连接古今的文明对话纽带——这条以数字科技重焕生机的千年古道,终将在技术赋能、文化深植与全球协作的共振中,铺展为人类文明交融的崭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