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技术丨数字艺术重构生活美学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
编者按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指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增加数字内容供给新场景,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系列文件进一步推动了数字文化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特别是元宇宙等新技术概念由虚入实,NFT数字藏品、AR/VR游戏设备、虚拟数字人、“云秀场”直播等持续放大感官体验,通过打造独立“人货场”虚拟空间,面向消费者提供可交互的沉浸式虚拟活动,进一步实现了新技术在消费品领域的价值应用。
文旅市场中,云旅游、沉浸式旅游、非遗体验等业态模式不断出现,如何打造新场景、丰富新体验,开拓新的消费模式,不断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仍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人们越来越重视旅行的体验感和个性化,文旅新业态在假期中受到游客追捧,智慧旅游、沉浸式新产品新场景成为显著消费热点。5G、AI、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数字游戏、虚拟现实展览等文化旅游产品,丰富了用户的体验选择。强化科技赋能文旅,逐渐成为文旅产业走向创新的重要发力点。各地政府和文旅企业开始转变思路,走向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深化旅游体验智能化发展的“数字之路”。
INTRODUCTION
一 · 数字瀑布”+数字天空:
梦幻樟宜机场14米“数字瀑布”
11月1日,新加坡樟宜机场T2号航站楼在历经三年半的升级扩建后全面开放。
引入一系列全新的娱乐设施和沉浸式数字体验,强化了其作为旅游和生活方式目的地的形象。
(图片:新加坡樟宜机场T2号航站楼丨来源:花生数字)
该装置,以大自然为设计灵感,通过高科技手段为旅客带来沉浸式的体验。从4层楼高(14米)的“数字瀑布”到实时模拟日光和气象的“数字天空”,两个最新数字装置《The Wonderfall》和《Dreamscape》模糊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界限,提供真正身临其境的体验。
(一)水舞奇光
该“数字瀑布”由892块LED屏幕组成,通过逼真的细节,捕捉并记录着瀑布从14米高空倾泻而下的震撼场景。
(图片:新加坡樟宜机场T2号航站楼丨来源:花生数字)
当我们睁大眼睛,尝试在瀑布中发现一些隐藏的复活节彩蛋——彩虹、蝴蝶和翠鸟。
(二)玄梦园:独一无二的沉浸式花园
(图片:新加坡樟宜机场T2号航站楼丨来源:花生数字)
当您进入2号航站楼的转机区时,独一无二的沉浸式花园《Dreamscape》映入眼帘。就像天窗一样,这片“数字天空”为现实世界打开了一扇头顶的窗户。它与机场的天气系统集成,实时模拟日光和天气条件。从日出到繁星密布的天空。
(图片:新加坡樟宜机场T2号航站楼丨来源:花生数字)
(三)李白之森酒廊
致敬李白的名作《月下独酌》
(图片:新加坡樟宜机场T2号航站楼丨来源:花生数字)
新的零售和餐饮体验包括两层楼的乐天免税酒品店,它拥有自己的机器人调酒师Toni,为旅客精心调制鸡尾酒。吧台上方有一个30米长的LED环,描绘了湖中倒映的月亮,樟宜团队表示,这是对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月下独酌》的致敬。
二 · 数字化的冬季花园:
沉浸式景观建筑——宝诗龙冬季花园
(图片:宝诗龙冬季花园丨来源:花生数字)
融合法国和日本文化特色,Random Studio在宝诗龙银座旗舰店打造了一个数字化的冬季花园:不断变化的花园景观投射到店面上,在一年中将与当地季节和谐地“生长”。
(图片:宝诗龙冬季花园丨来源:花生数字)
玻璃按照自己的昼夜节律“运行”,白天是透明的,可以看到商店的活动。到了晚上,立面被投射出来,成为一扇窗户,可以看到翠绿的冬季花园的活动。
(图片:宝诗龙冬季花园丨来源:花生数字)
这场光影秀有观察者与参与者两种体验方式。观察者可以在外面观察迷宫中的人们穿行其中,犹如看剧一般,观察人生百态。参与者可以进入迷宫,体验巧合与命运之间的玩味,进入迷宫中心找到隐藏出口,进入无限延伸的新视界。
(图片:宝诗龙冬季花园丨来源:花生数字)
三 · 沉浸式艺术展:
《长安三万里》寻梦 · 沉浸式艺术展 “长安三万里”
(图片:寻梦艺术展丨来源:花生数字)
“寻梦之旅”由电影结尾七首诗歌构成的汉字装置作为开始。徐徐展开的光影长廊以高光场面带人重温电影塑造出的盛唐风光和时代印象,还借助空间设计和可交互的数字艺术内容,让曲江酒肆的金碧辉煌变得触手可及。
(图片:寻梦艺术展丨来源:花生数字)
当传统文化和东方美学,与新媒体艺术和创新技术交织融合在同一场域中,为古都西安呈现出一场充满视觉魅力和情感激荡的难忘艺术盛宴。
(组图:寻梦艺术展丨来源:花生数字)
大唐盛世的包罗万象,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汇聚于金碧辉煌的曲江酒肆。多感官体验将电影的故事结构与数字艺术影像的叙事相并置,艺术家对于电影的重新诠释,以及文化内涵和故事情感的深化,赋予游走在空间中的观众多维度视角和更辽阔的想象世界。
四 ·数字艺术如何缔造新生活场景
(一)新场景营造和全场景链接并重
新消费背景下,传统商场、街区、线下店铺更加注重场景化、体验化打造。实体经济布局线上线下多渠道,提供更丰富的体验和场景。传统商业利用“双主场”持续找到“兴趣群体”,实现了转型升级。同时,线上、线下、物流相互联系,全方位、全渠道地提升消费者体验。如线下门店设置场景式体验购物区;传统书店以实体书店空间为连接点,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店内店外结合”的新型阅读服务体系;传统餐饮业通过软硬件改造和经营模式迭代,打造为同时具备线上线下经营能力和服务能力的“下一代门店”等。此外,消费者对消费品附加价值重视程度加深,各类将文化与创意相结合的文创产品、旅游产品等均实现较快发展。传统旅游产业更加注重体验场景的营造。各旅游景区以风景叠加场景,拓展“景区”外延,加速推进以游客为中心的游前、游中、游后全场景链接。未来,新消费领域可进一步发力消费场景,实现多层次、多空间场景链接,持续推动新消费发展。
(二)“内容+渠道”运营方式双向整合
近年来,无论是传统消费领域还是新消费领域,内容升级的趋势日益明显,新内容、新场景、新模式不断涌现。无论是早期的产品渠道和信息渠道,以及目前主流的实体渠道与网络渠道,都在从单项发展向协同发展转变。传统企业更需要从用户角度出发,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全面洞察用户偏好,精准识别消费者潜在需求,不断提高内容服务和渠道推广的“准度与精度”,从而精细化运营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当先,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以内容和渠道为基础,通过这种新运营方式的构建,将前台服务的个性化、后台数据的精准化、中台的工业化进行整合,通过数据营销实现个性化精准营销,能够打破内容营销敏感、传统品牌意识弱化,决策链路无序化、碎片化、场景化的问题。新消费具有“增量”与“升级”的特点。通过内容和渠道两种运营方式的双向整合,帮助客户对品牌建立认知,满足内容消费者对身份、价值观乃至情感认同需求,实现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同频共振”。在运营方式变革下,消费受众也进一步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及县乡市场下沉,辐射全域市场。
编者后记
科技赋能文旅,促进了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得到减少。数字化技术还引起了用户对文化的关注,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和实践。颜值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美学场景与艺术空间,各地也开始积极探索“数字美学+文旅”的实际应用,探索如何打造各美其美的文旅美学空间,如何建构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的美学场景,并由此推动当地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和文旅新消费场景的出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