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活动

沉浸城市丨节日情境下“锦鲤”泉州龙年新春文旅创意营造

0
0
收藏
分享
转发到光网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2024-02-21 16:46
沉浸城市

编者按

春节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全国各地都有着独特的过节方式。“沉浸式过节”不断成为新的热点、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春节期间出游,体验多种多样的文化氛围等一系列因素为城市的新春文旅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不少城市为了接住这“泼天的富贵”,营造了独特的龙年春节文化城市氛围,致力于营造令游客舒心的沉浸体验。

2023年是疫情防控转段后一年,泉州以“最美最红”的古城、簪花围火爆出圈,让人心向往之;以美食、戏曲、文学、电影、多元文化等绽放魅力,让人宾至如归、流连忘返,来了还想来。这一年,泉州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蓝图上挥毫泼墨,为2024年写下了探索实践的大写意范本。正值甲辰龙年,潜龙腾渊搏击长空,泉州文旅趁机“上了一波大分”。本文将以龙年新春下的“鲤城”泉州为例,探索这座古城未来文旅发展新机遇。

INTRODUCTION

一 · 鲤城泉州:

闽南文化发源地

从地理位置上,她毗邻厦门,地处台湾海峡之滨,与中国台湾隔海相望。因此,很多人对泉州的第一印象就是“离厦门很近”。而在历史上,她曾是“东方第一大港”,联合国唯一认定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还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因为众多宗教汇聚于此而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同时,她也是我国24座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著名的侨乡。

2021年7月25日下午,在第4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Quanzhou: Emporium of the World in Song–Yuan China)顺利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泉州也是中国唯一一个整座城市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存在。

泉州之所以能够申遗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历史底蕴——全城世界遗产总数高达56处,也是因为泉州人一脉相承的闽南精神——“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图片:泉州申遗海报丨来源:新华社)

二 · 半城烟火半城仙:

泉州人的“家门口”就是世遗

宗教是世界人民追求人生终极问题的世界观。中国的宗教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佛教的传入打开了大门,也催生了一系列以道教为代表的中国宗教。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更多的宗教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为宗教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曾经的“东方第一港”,泉州的文化素有中西交融、开放包容的特点,尤其表现在宗教文化上,用“半城烟火半城仙”来形容鲤城泉州再合适不过。在这里,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谐共处,五步一寺,十步一庙,来自世界各地的五百多种神明藏身于这儿的六千多个寺庙中,当基督教堂里虔诚的祷告打破清晨的宁静,摩尼教的圣火伴随着佛堂的梵音称颂熊熊燃烧。泉州,无愧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开元寺始建于唐初垂拱二年,除了佛教元素,在开元寺里还可以看到印度教、婆罗门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文化元素,可以说是“众神护佑”。

(图片:开元寺丨来源:泉州文旅)

府文庙是古代泉州最高学府,这里藏着宋元明清的四代风采,走出了数不清的“学霸”,闻名至今。来这里,感受一下“学霸”的气息。

(图片:府文庙丨来源:泉州文旅)

清净寺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也是宋元时期远渡重洋来泉州经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贵物证。

(图片:清净寺丨来源:泉州文旅)

宋时,真武庙依山而筑,山门之外看得见浩瀚的海,被誉为“南武当”。一座书有“吞海”的碑刻,立于庙中高耸的石头之上,气势浩浩瀚瀚。真武大殿内敬祀真武帝君,是泉州的第二代海神,是官方举办祭海的地方。

(图片:真武庙丨来源:泉州文旅)

草庵是全国唯一仅存的摩尼教寺庙,内有目前世界仅存唯一的摩尼光佛石造像。1991年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来到草庵,看到摩尼光佛像,欣喜非常,“这一发现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的意义”

(图片:草庵丨来源:泉州文旅)

伊斯兰教圣墓又称灵山圣墓、先贤墓,是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史迹,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与融合。

(图片:伊斯兰教圣墓丨来源:泉州文旅)

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首创“筏形基础”“种蛎固基”和“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得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图片:洛阳桥丨来源:泉州文旅)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由僧侣、商人、政府官员和当地民众等合力建造,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它是泉州与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

(图片:安平桥丨来源:泉州文旅)

六胜塔是中国元代仿木楼阁式空心石塔建筑的典范,体现了泉州古代造塔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它不仅反映出宋元泉州海外交通和贸易的繁盛,也是12—13世纪泉州本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图片:六胜塔丨来源:泉州文旅)

万寿塔又称姑嫂塔、关锁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公元1131-1162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塔高21.65米,八角五层,仿楼阁式的建筑结构,以花岗石空心石构建而成。顶层外壁建有方形石龛,龛内并刻两个女像,即为姑嫂两人。

(图片:万寿塔丨来源:泉州文旅)

九日山上共有78方石刻,其中10方与宋代航海祈风有关,每当有千百艘商船远洋,国家专员、皇室成员、地方官员要亲自来这里主持祈风祭典,摆设祭坛,奏迎神曲。礼毕,舶商们朝向新的未知远航,士大夫们登山刻字以为纪念。

(图片:九日山丨来源:泉州文旅)

清源山5A级风景区是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岩造像,是全国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这尊造像诞生在宋代官方鼓励道教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体现朝廷对泉州港口的极大关注。

(图片:清源山老君岩造像丨来源:泉州文旅)

这些也只是泉州城中世界遗产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龙年新春到来之时,泉州古城里开始了“寻龙”热潮。“十龙九子”龙生肖艺术装置在古城里的各个点位陆续登场亮相,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朋友们前去打卡,与“泉州龙龙”们共同迎来龙年春节。

三 · 沉浸式欢庆春节:

“十龙九子”同游刺桐城

甲辰龙年是百年一遇的青龙年,闽南古厝屋顶上的燕尾好似一条条飞龙。闽南传统建筑屋檐上的剪瓷龙“青龙”延展而成的“龙鲤鲤”,小青龙形态时团坐于祥云之上,在人来人往的中山路上陪伴大家;大青龙形态时腾飞于刺桐古城之上时,“幻化”成刺桐状元龙,从金鱼巷逐浪而起,一跃龙门,蜕变成龙,卧于中山路,闪耀光明之城。

(一)龙鲤鲤大青龙(刺桐状元龙)

—金鱼巷

(图片:龙鲤鲤大青龙丨来源:网络公开)

鲤鱼跃龙门,青龙飞刺桐,人来神往青龙起,福到人间祥瑞至。龙鲤鲤刺桐状元龙盘旋在刺桐古城之上,落于金鱼巷,在屋顶上作为古城的守护神,头簪刺桐花、亮灯发光、放出大招、腾飞而起、庇佑刺桐,保庇龙年青龙腾飞、风调雨顺、平安如意。

(二)龙鲤鲤小青龙—中山路

(图片:龙鲤鲤小青龙丨来源:网络公开)

龙鲤鲤小青龙为泉州古城与鲤物文创共同推出的龙生肖艺术装置,它团坐于祥云之上,在人来人往的中山路上陪伴大家,龙拳竖起大拇指为众人点赞,寓意着“你好,我好,大家拢总好”、拢总皆顺、好运连连。

此外与“说咱闽南话”APP联动,在龙鳞上设计有“平安无代志、拢总好、骨力、水各巧”等闽南语词汇等着大家来发现,共赏文化之美,共享母语之趣。

“龙众九子”是泉州古城与匹克国创关于龙年生肖元素与泉州在地文化的一次碰撞。匹克国创以山海经记载的龙生九子为灵感,将经典神话故事与现代风格巧妙融合,通过古籍中龙九子的描述,设计创作出形态各异、特点鲜明的“龙众九子”,每一条龙子的性格特征都与泉州古城对应的点位和文化做融合,且有对应的闽南语祝福:“龙众起大厝、龙众趁大钱、龙众水铛铛……”同时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打造了“寻龙觅鲤”AR互动打卡活动,让市民游客们边逛边打卡,趣味性十足。

(三)龙之长子“囚牛”——梨园剧院

(图片:“囚牛”丨来源:网络公开)

囚牛,龙之长子,性情温顺憨憨,专好音律,抚琴弹拨,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其喜爱音乐的特点与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有所呼应,同时南音表演扮相精致,在闽南俗语中形容为“水铛铛”,而“龙众水铛铛”意为“大家都漂亮”。

(四)龙之二子“睚眦”——元妙观

(图片:“睚眦”丨来源:网络公开)

睚眦,龙之二子,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性格刚烈是钢铁直男。有着爱憎分明的性格,“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江湖义气,诠释着闽南的一句俗语:龙众是兄弟。睚眦是辟邪克敌的化身,黑金的颜色象征着威严与高贵。

(五)龙之三子“嘲风”—天后宫/德济门遗址

(图片:“嘲风”丨来源:网络公开)

嘲风,龙之三子,形似兽,平生好望,作为殿角走兽性格活泼,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辟邪安宅的好手。嘲风形象在天后宫,德济门遗址与泉州海洋文化结合,右手搭在头顶望远,左手手持平安风车,象征着“龙众平安无代志”,在闽南语里就是“大家都平安无事”。

(六)龙之四子“蒲牢”—西街钟楼

(图片:“蒲牢”丨来源:网络公开)

蒲牢,龙之四子,平生好吼。古寺常有的洪钟上龙形兽钮就是它的模样,喜欢盘踞在洪钟之上。蒲牢形象与泉州古城标志建筑之一“西街钟楼”相结合,手捧明珠,盘于高楼之上,寓意大厝兴起,八方来财。“龙众起大厝”在闽南语中就是“大家都能盖大楼”的意思。

(七)龙之五子“狻猊”—通淮关岳庙

(图片:“狻猊”丨来源:网络公开)

狻猊,龙之五子,形如狮,喜烟好坐,坐于庙中佛前或香炉之上,撩牙竖耳,吟叫则云烟出。狻猊形象与泉州香火最旺的“关帝庙”做结合,慵懒的侧卧台座之上,元宝环绕其身,表达了躺赢、赚大钱的朴素愿望。“趁大钱”,是闽南语中“赚大钱”的意思,“龙众趁大钱”便是“大家都能发财赚大钱”。

(八)龙之六子“赑屃”—威远楼

(图片:“赑屃”丨来源:网络公开)

赑屃,龙之六子 ,外形似龟,身强力壮,善驮重物,是长寿吉祥健康的象征。根据神兽的特点,背驮石碑,石碑的“勇”字突出闽南语谐音“龙众勇”之意,勇在闽南语中代表着强壮,“龙众勇”则是“大家身体都强壮”。

(九)龙之七子“狴犴”—三朝巷

(图片:“狴犴”丨来源:网络公开)

狴犴,龙之七子,形似虎,秉持公正,明辨是非威严不可侵犯,是维护光明正义的象征,也是百姓的守护神,与三朝巷“三朝元老”公正护民的含义相契合。狴犴形象与闽南花灯做结合,取名“龙众灯场”谐音“隆重登场”,象征着光明会驱除黑暗,照亮人间。

(十)龙之八子“负屃”—府文庙

(图片:“负屃”丨来源:网络公开)

负屃,龙之八子,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喜欢碑文书法。负屃与泉州“府文庙”做结合,负屃身着“状元红”大褂,怀中抱着“敖读册”,在闽南语中是“会读书”的意思。“龙众敖读册”就是“大家都会读书”,寓意红红火火、金榜题名、高中状元。

(十一)龙之九子“螭吻”—刺桐时代村

(图片:“螭吻”丨来源:网络公开)

螭吻,龙之九子,性情好望喜吞,喷浪降雨可避火灾,驱除魑魅,曾是“鱼跃龙门”的励志逆袭主角,与“金鱼巷”鱼跃龙的寓意相契合。千年来立于屋脊上为人们护佑避灾。螭吻结合泉州非遗手艺妆糕人的手法制作其造型,取“糕”字做谐音,“龙众糕升”是大家都能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美好祝愿。

四 · 灿烂丰富:泉州的多样化非遗民俗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泉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图片:南音表演丨来源:网络公开)

提线木偶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主要发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线木偶戏。其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传统的提线木偶戏剧目采用了木偶头雕刻工艺,是泉州人民和闽南语系地区人民生老病死礼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图片:提线木偶戏丨来源:网络公开)

泉州别称刺桐城,泉州绣品古称刺桐绣。金苍绣是刺桐绣的一种特长技艺,民间叫金葱绣,泉州话“葱”“苍”同音,雅化为金苍绣。泉州金苍绣品的制作过程主要有画稿、打孔、绷布、印图、金葱平绣、金葱凸绣、上浆、组装等8道工序。

(图片:金苍绣丨来源:网络公开)

编者后记

古城泉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且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存。从开元寺的多元宗教融合,到清净寺的伊斯兰教遗迹,再到洛阳桥和安平桥的历史见证,泉州的每一处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辉煌过往。适逢龙年新春之际,泉州古城在节日情境下焕发新生,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文化活动和创意项目,成功地将自身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创意营造充满沉浸感的城市体验。龙年新春的古城泉州创意营造“锦鲤”形象不仅成为春节期间的泉州文化亮点,更成为城市文旅发展的新名片。无论是“十龙九子”的寻龙之旅,还是重启20年前的踩街民俗,泉州文旅充分利用自己独特历史和文化底蕴,打造吸引力IP和热点,成功让这座古城再次“出圈”,为更多古城文旅创意更新提供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中国传媒大学卜希霆认为,节日情境为古城创造转化与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和上新动力。泉州古城通过深入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参与中体验到城市的历史脉络。通过沉浸技术,增强游客参与感与体验感。泉州的南音、提线木偶戏等非遗项目,在有力保护的前提下积极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焕发出时尚活力。在持续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同时必须抓住节庆契机增强文化体验的创新设计,高品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身临其境、虚实共生、主客共享的文化体验。在沉浸城市的趋势下,实现古城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由光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
收藏
举报
喜欢就给个赏吧
0人已打赏
images
中国沉浸城市创意营造学术智库
+关注
已关注
images
转发
100
洲明体育正式成为英超曼城足球俱乐部官方LED显示战略合作伙伴
举报
意见反馈
城市光网微信平台
城市光网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