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旅、夜经济发展!全国多地“各显神通”!
城市夜晚“亮”起来、人气“聚”起来、商气“火”起来。近年来,发展夜间经济成为各地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和消费的重要一环。
今年以来,围绕“食、游、购、娱、体、展、演”,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文旅”“夜经济”的相关举措,唤醒消费市场活力。据不完全统计,此前,天津、重庆、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均已推出了有关推动夜经济发展的系列支持政策与方案。近日,福建、广州、商洛、佛山等地又相继推出促“文旅”“夜经济”发展政策及方案。
PART 01
福建省出台10项举措促进文旅消费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精神,落实落细《新形势下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励措施》,近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措施》,出台10项具体有力举措,推进全领域、全行业、全要素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福建省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水平,推动全省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措施》提出,拓展文旅消费新空间,举办文旅促消费活动,丰富文旅产品有效供给。围绕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打响“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品牌,建设环武夷山、泰宁丹霞、福建土楼、鼓浪屿、泉州古城5个世界遗产地文旅集聚区,拓展红色文化、绿色休闲、蓝色海丝等3条旅游带,建设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沿福建滨海风景道、沿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沿戴云山森林步道、沿古驿道、沿江河、沿绿道等文旅线路和产品。支持各地打造文旅标志性产品项目,创建更多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等。持续推进20个智慧景区示范建设。支持景区深化文旅融合,讲好“福”文化故事,培育沉浸式非遗体验。支持全省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11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走前头、做表率,举办文旅促消费活动,创新文旅消费场景,丰富文旅消费业态。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安排省级文旅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支持开通“清新福建”旅游专列,对区域协同举办的文旅促消费活动,安排省级文旅专项资金给予牵头市县文旅部门补助。
《措施》要求,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升文化场馆消费功能,鼓励创排精品旅游演艺。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创新举办福建音乐舞蹈节、百姓大舞台、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福建乡村音乐会等文化惠民活动。推动夜间经济繁荣发展,加快对传统商圈改造提升,挖掘特色美食,策划精品夜游,延伸文旅消费链条。加大对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民俗节、特色市集等文旅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将其纳入财政相关补贴和鼓励消费范畴。鼓励引导演出场所和公共文化场馆进行功能性改造和创意性提升,打造集图书阅读、轻食餐饮、展示展览、文创售卖等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新型空间。引导各地利用工业遗址等资源培育具有当地历史文化底蕴、鲜明特色,以服务游客为主的沉浸式旅游演艺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鼓励各地把演唱会门票与景区、饭店等联动销售,推出专属优惠活动。
《措施》提出,扩大乡村文旅消费规模,引导金融支持文旅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提升文旅消费服务品质。开展文旅特派员试点工作,支持文旅企业等与试点村结对帮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支持增建10个全域生态旅游小镇、20个省级金牌旅游村。落实“百城百区”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支持中国银联实施文化和旅游领域“红火计划”,支持各地联合银行、平台、商家等发放文旅消费券,共同让利促销,激发消费潜力。鼓励带薪休假与传统节日、特色活动相结合。除法定节假日,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试点安排在职人员错峰休假、分段休假、弹性作息,开展省内休闲度假。鼓励各级工会充分利用本省文化和旅游资源,组织开展劳模和一线职工疗休养、春秋游等活动。打造“福建数字文旅综合平台”,拓展优化“畅游八闽”APP服务功能。支持各地开展机场、码头、车站、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与景区的无缝接驳服务。加强文旅市场信用监管,整治“不合理低价游”等市场顽疾,落实“放心游福建”服务承诺,让游客来得方便、游得舒适、回得满意。
PART 02
广州出台羊城夜市先行区措施
8月9日记者获悉,为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最大限度释放消费潜力和活力,助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近期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关于培育羊城夜市先行区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措施》,从夜间消费载体、夜间经营监管、夜间活动组织、夜间配套支撑四方面,提出18条促进广州夜间消费的具体措施,擦亮“羊城夜市(Young城Yeah市)”城市夜间消费品牌。其中包括打造30个全市夜间经济集聚区,打造社区微夜市示范点,简化外摆审核流程,优化营业性演出审批管理试点,打造分时制步行街等。(详情请查看文章:18条促进广州夜间消费!广州出台羊城夜市先行区措施!)
PART 03
商洛出台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十条措施
为进一步挖掘城市消费潜力、激发城市活力,近期,商洛市出台《商洛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提出了十条具体措施,推动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夜间购物”聚集区。依托万达广场、大都汇购物中心等商业综合体和大型商超,在全市重点打造50个夜间购物集聚区。鼓励服装、文化用品、旅游商品、特产店及24小时便利店等按规定开展夜间外摆经营,打造“深夜不打烊”夜购场所,便利群众和游客夜间购物,促进夜间购物消费快速持续增长。
打造“夜间餐饮”聚集区。结合城市规划和夜食消费习惯,依托莲湖美食街、洛南花溪弄等夜间美食街区,在全市重点打造30个夜间餐饮聚集区。引导当地特色小吃店、烧烤店等开展24小时营业和适度外摆经营,满足市民和游客夜食需求,促进餐饮业市场发展,拉动餐饮消费增长。
打造“夜间旅游”打卡地。对各县区所有城市公园、口袋公园开展夜景提升工程。在主城区打造15个夜游网红打卡地,其它县区各打造7个夜游网红打卡地和1个以上夜间旅游景点,增加游客和市民旅游乐趣,扩大旅游消费收入。
打造“夜间娱乐”聚集区。依托县区剧院、文化广场、小广场等50个公共场所,常态化开展商洛传统经典戏曲、歌曲、电影等文艺演出活动,丰富市民和游客娱乐消费需求,促进娱乐产业发展壮大。
打造“夜间读书”书屋。丰富夜间文化学习平台,利用全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及品牌书店、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咖啡书屋等30个场所,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夜读服务,促进文化消费提档升级。
完善“夜间健身”设施。依托商洛体育馆和各县区体育场馆,积极争取举办国省级夜间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赛事活动。完善各县区河岸、公园等健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延长开放时间,打造60个夜间运动场所,引导市民和游客夜间外出锻炼身体、观看赛事,拉动体育消费增长。
建立夜间经济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市级部门和各县区责任分工,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夜间经济各项工作高效开展。
完善夜间经济配套设施。加大公共广场、商业街区、水系河岸、旅游景点品质提升;健全夜间经济集聚区的水电气供给、污水收集排放、餐饮油烟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等相关配套设施;完善食品安全、治安、消防、应急救援、停车服务、公交线路、公共厕所等配套管理措施和服务功能,保障夜间经济有序快速发展。
强化夜间经济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支持,用足用活扶持政策,加大对夜间经济集聚区、示范项目建设,扶持夜间经济发展,促进高品质夜间经济项目快速落地见效。
加大夜间经济宣传推介。将夜间经济纳入城市宣传内容,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加大对“22℃商洛”“吃、住、行、游、购、娱”等夜经济业态的宣传推介力度,引导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积极参与商洛夜间经济活动,促进全市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
PART 04
佛山禅城发布促进夜间经济六条措施
近日,《佛山市禅城区促进夜间经济六条措施》(下称《夜经济六条》)正式发布。
岭南天地夜景图。/资料图
内容包括支持商业外摆、丰富城市夜生活、发展夜秀夜游、夜景亮化美化等多个方面,将进一步释放“佛山之心”夜经济活力,打造具有强大吸聚引流效应的特色消费业态,实现集聚人气、消费引流、链接资源,为建设“六最”现代化禅城注入“夜”动力。
措施一
点燃城市烟火气,支持商业外摆
商业外摆,是创造消费场景从而刺激消费的一种方式。在不影响消费安全、交通通行、建筑物采光通风、市容面貌等情况下,规范有序的商业外摆不仅是城市亮丽的风景线,还能助力商圈增颜值、聚人气,为推动消费复苏注入新动能。
《夜经济六条》提出,要支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夜间经济示范点开展特色商业外摆,举办车展、美食节等主题活动,打造多层次叠加反应、多业态有机衔接、多元化需求满足的综合性集聚区。
岭南天地。/资料图
此外,禅城还将规范、合理设置和管理临时摆卖点,对经营范围、区域和行为进行规范,对划定区域内商贩进行挂牌登记,引导流动便民商贩有序摆卖,燃起城市中心烟火气
有关部门介绍,该措施目前仅针对有物业管理的商业载体实行,外摆方案经所属镇(街道)审核,报区城管办备案后可在限定时间、限定区域内经营范围适当外延。
措施二
丰富城市夜生活,延长营业时间
为进一步释放夜间消费活力,《夜经济六条》提出,将加强引导文化、体育、餐饮、商超、特色街区、商业综合体等场所适当延长营业时间,鼓励具备条件的场所实施 24 小时营业,支持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 小时便利店以及深夜食堂。
创意产业园。/佛山日报记者陈意威摄
此外,为方便广大市民游客夜间出行,无忧享受多彩夜生活,根据《夜经济六条》,禅城将完善夜间公共交通服务保障,重大节庆活动期间延长地铁、公交运营时间,试行适当放宽文旅消费集聚区和夜间经济示范点在夜间时段的交通管制。
措施三
激活文旅新业态,发展夜秀夜游
粤夜粤美“嗨足禅城25H”夜经济活动将于8月12日启动,“粤夜粤美”广东省2023年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主会场活动也将在8月于禅城举办。
《夜经济六条》提出,“粤夜粤美”活动期间,禅城将举办不少于 100 场夜秀活动,全年举办不少于 1000 场文体活动;全年新建改造不少于 100 个社区体育公园,鼓励市民朋友、经营主体、企事业单位利用公共文体空间“设景造节”。
值得一提的是,该措施还提出,禅城将打造“漫游禅城”城市品牌,推出佛山古镇夜游、岭南水乡休闲游等特色夜游路线,夜游夜赏莲升、东华里等历史文化街区。
措施四
打造消费新地标,持续美化亮化
该措施提出,禅城将围绕重点商圈打造地标性灯光景观,丰富各类公共场所夜场活动和夜间亮化工程,对于新建美化亮化景观的商圈给予补助;鼓励电竞、元宇宙、LiveHouse 等新型夜间消费业态发展,释放年轻人消费新潮流,对于新业态突出、消费引流明显的商圈或商业街区给予补助。
措施五
创建品质夜生活,提升城市格调
自2021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以来,佛山创意产业园热度不断攀升,近日更成功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成为禅城重要的夜经济载体之一。
创意产业园。/佛山日报记者陈意威摄
乘势而上,《夜经济六条》提出,将重点围绕佛山创意产业园、岭南非遗天地等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加快周边节点微更新、微改造,打造不少于 100 个微艺术空间,以微艺术空间串联成熟商圈就近融通、相互引流,开展不少于 100 场商圈(街头)文艺活动,以精彩文艺推动商业街区向城市风景和服务空间转变。
措施六
引领夜间新潮流,点亮东平水轴
2020年5月,佛山吹响东平河水轴线建设号角。三年过去,禅城已建成半月岛湿地公园、澜石公园、新港码头、佛山青年公园等。东平河沿岸已成为市民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东平河沿岸。/资料图
延续东平河水轴线建设热度,《夜经济六条》提出,要打造东平河水轴夜生活走廊,建设集餐饮、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滨水活动空间,塑造水岸经济新“夜”态。还将鼓励举办潮流艺术、特色餐饮、体验性商业等方面会展和演出,持续举办啤酒节、威士忌节等夜间活动,将佛山青年公园打造成为潮流音乐基地,激活“青年”圈层亮点和活力,发展共享体验式夜间文化。
PART 05
总结
夜间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以及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都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城市都将夜间经济作为吸引人才和投资的重要因素,积极推动相关政策和发展计划。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表示,发展夜间经济既是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升级需求的基本目的,也是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手段,成为各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举措之一。
“随着各地经济的不断回暖,以及国人消费信心的逐渐修复,人们夜间出行消费意愿持续增强,由此使得夜间经济又重新回归大众视线。”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说道。
在刘向东看来,发展夜间经济已逐步成为城市展现经济活力的晴雨表,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发展的活跃度,推动消费升级,有利于增加高品质供给,促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产业业态,还有利于增加创业就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为城市居民增收创收提供渠道支撑。
付一夫表示,除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外,夜间经济还有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夜间经济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生活质量、开放活跃程度、投资软环境以及文化底蕴的重要指标。有特色的夜间经济,可以让人领略到该城市文化与生活的缩影,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从各地情况来看,都结合了自身特色,发展风格不同、特色鲜明的“夜经济”。8月4日,淮安市2023“一虾两园,嗨游淮安”夏夜消费节暨万人盱眙龙虾宴在清江浦广场漕运门举行;同日,为期5天的“炫蛎潘涂夜·逛海蛎夜市”在厦门市同安区美林街道潘涂海蛎夜市启动;8月6日晚,2023溧水洪蓝首届歌手大赛第一场初赛在南京市洪蓝埠溧水区夜市大戏台举行,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夜间文旅服务。
“各个城市都在发挥各自优势,激发夜间消费活力,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特色街区、便民生活圈、商业综合体等,开设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新的亮点。”刘向东认为,当前我国夜间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综合多元、特色鲜明的新业态新模式,有的城市甚至使用大数据手段完善不同偏好的细分市场,提供更多贴合的升值服务。
付一夫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夜间经济的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少部分城市的夜间经济初具规模,多数地区还不具备发展这一经济形态的条件和能力,并且夜间经济主要业态仍集中在购物、餐饮等传统领域,消费供给与消费场景相对匮乏,商品质量缺乏有效监督等等。
对于如何打造更加完善的夜间经济生态系统,刘向东认为,一方面要完善好夜间的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夜间的便利平安,增强夜间消费的便利度、活跃度和安全性。另一方面,需对从事“夜经济”的个体工商户或企业群体,从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自主创业增收,给予相关培训支持,优化市场监管模式,简化外摆审核流程,引导规范经营,让城市有更多烟火气。
付一夫建议,有关部门应在支持城市夜间消费市场的同时进行科学规划,包括致力于解决城市空间布局、治安管理、噪音控制、垃圾处理等一系列问题,改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以方便市民出行等,如此既能满足居民在夜晚的生活与消费需求,又能平衡从业者与其他居家人群的利益,确保城市各方和谐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