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将进入冰火两重天时代,如何破局?
在促销费宏观政策利好下,毫无疑问,作为主力军的文旅产业将进入大时代。但有个现象从去年到今年尤其明显,值得所有文旅人关注,那就是文旅项目正经历显著的两极分化。
我认为文旅将进入冰火两重天时代。头部项目赚得盆满钵满,非头部同质化项目将继续痛不欲生。以迪士尼、环球影城、长隆为代表的头部文旅项目,在过去一年及春节黄金假期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市场号召力与强劲盈利能力。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大量非头部文旅项目深陷同质化泥沼,面临收入增速放缓甚至亏损,“旺丁不旺财”的困境,迫切需要创新来打破僵局。
来看一组数据,2025年春节,上海迪士尼乐园以日均超10万人次的客流量稳居榜首,广州长隆、珠海长隆紧随其后。2025财年第一季度迪士尼体验板块营收达94.15亿美元,同比增长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北京环球影城依托《哈利·波特》《变形金刚》等IP,单日门票收入峰值突破5000万元。这类头部项目通过全球性IP构建文化护城河,形成“垄断竞争”格局,吸引高净值客群并延长消费链条。迪士尼二次消费(餐饮、衍生品、住宿)占比超40%,显著高于行业平均的20%。
上海迪士尼乐园"疯狂动物城"主题区 图源:乐游上海
另一面,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42.37亿(同比+15.3%),但游客人均消费仅1027元,同比增速从2023年的114%骤降至17.9%。文旅产业“边际效用递减”,当景区供给越来越同质化时,游客新增消费意愿随体验重复性增加而下降。
旺丁不旺财,赔本赚吆喝的是大多数,为什么?我认为是文旅产业的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头部项目凭借品牌效应、技术革新与文化赋能力量持续扩张,而大量中小型项目因缺乏独特性和运营深度陷入发展困境。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核心原因:
01 头部景区的虹吸效应: 品牌与IP驱动的垄断性优势
迪士尼、环球影城等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本质上是品牌与IP经济的胜利。2025年上海迪士尼第三座主题酒店主体完工,包括早前新更新项目《疯狂动物城》,这些新内容和产品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沉浸式度假目的地”的地位。同期,北京环球影城二期三期筹建,继续扩大优势。北京城市副中心继续引进海昌海洋世界这样的头部项目,也是北京市2000年以后唯一一个新建的大型海洋主题公园。还有聚集了众多头部IP的顶点公园,这个项目总建筑规模约7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8亿元,涵盖5大IP主题乐园、主题酒店、商业天街和商务中心等业态,建成后年客流量预计超200万人次。
这些IP将包括,小猪佩奇、小马宝莉、热火、土豆先生等,同时还将有全球首家小猪佩奇室内冰雪世界;美泰室内乐园将以芭比™、托马斯&朋友™、风火轮™和费雪™等集聚IP打造主题娱乐区域。头部景区的虹吸效应将继续加强,品牌与IP驱动的垄断性优势将会更加巩固。
顶点公园项目效果图 图源:北京发布
1. 技术赋能与规模经济效应
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利用AR技术实现虚拟海洋生物互动,其2024年客流量同比增长12%,营收突破50亿元;清远长隆首期项目预计2025年春节开园后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带动区域旅游收入增长30%。头部景区通过技术投入和规模化运营摊薄边际成本,形成“规模经济”,而中小项目因资金和技术限制难以复制。
2. 形成区域文旅经济虹吸效应
经济学中的“虹吸效应”指优势区域对周边资源的强力吸附。例如,清远长隆开业后,周边交通、餐饮、住宿等产业迅速集聚,而100公里内的非头部景区客流下降15%。这种效应加剧了资源向头部集中,导致中小项目陷入“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环球影城二期三期新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区域文旅经济虹吸效应将更加明显,北京城市副中心“湾里”项目预计2025年5月开业,将引入“湾里·王府井奥莱、湾里·汀云小镇、湾里·诺岚酒店”三大业态。而这座“城市副中心国际商业娱乐综合体”正是毗邻北京环球影城,未来将承接北京环球影城外溢效应。总建筑规模约14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38亿元,年客流量超350万人次。
1月25日,清远长隆度假区试营业 图源:清远发布
02 “旺丁不旺财”的结构性矛盾明显
当前文旅市场存在显著供需失衡。一方面,迪士尼、环球影城等头部项目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大量中小景区因同质化(如仿古小镇、低端民宿)陷入供给过剩。2024年数据显示,13家上市景区中9家利润下滑,平均净利润同比下降16%。根据“供需弹性理论”,低差异化产品需求弹性高,价格竞争激烈,导致营收难以覆盖前期大规模投资建设的沉没成本。
许多文旅项目通过吸引客流带动周边地产、商业增值,但其自身收入依赖政府补贴或外围收益,无法内部化经济效益。2024年曲江文旅因债务危机被迫出售核心资产,暴露了“外部性依赖”模式的风险。这符合“市场失灵”理论:当项目的社会效益(如城市品牌提升)无法转化为企业直接收益时,市场机制难以有效配置资源。
大唐芙蓉园长安灯会 图源:大唐芙蓉园
03 如何破局?
非头部项目需瞄准细分市场,避免与头部正面竞争。未来文旅项目精准定位的差异化能力将决定项目的生死存亡,中国文旅市场很大,哪怕一个区域市场、县域市场都有机会,关键还是看项目差异化能力和精细化运营能力。根据“长尾理论”,小众需求聚合可形成可观市场,但需通过精准运营降低成本。
破解“旺丁不旺财”需激发游客二次消费,单一营收模式,如门票经济已经走进死胡同。迪士尼通过IP衍生品(占收入30%)和主题酒店(房价溢价200%)实现收入多元化。中小项目要在“体验经济”上做文章,场景大于产品,尤其是沉浸式消费场景空间还有待进一步释放,去年大火的《消失的法老》就是内容和场景创新的典范。
政府需通过税收优惠、IP孵化基金等政策工具矫正市场失灵。例如,上海引入乐高乐园时提供土地优惠,推动产业集群化;广东通过“数字文旅”政策鼓励技术赋能,培育智慧旅游新业态。此类干预旨在实现“帕累托改进”:在不损害头部利益的前提下,提升中小项目效率。
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亮相上海旅游节 图源: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
文旅产业的两极分化与“旺丁不旺财”现象,本质是市场对低效供给的淘汰机制。头部项目的成功验证了“垄断竞争+规模经济”模式的有效性,而中小项目的困境则凸显供需失衡与外部性依赖的风险。未来,行业需从经济学底层逻辑出发,通过差异化定位、技术赋能与政策协同,实现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转型。文旅产业的破局点可能不在‘大而全’,而在‘小而美’的持续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