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助力民俗文化“逆龄生长”,打造民俗传播和体验新方式
近年来,数字化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传统民俗的保护与传承实践之中。
通过AI、VR、AR等数字化展示传播手段,非遗与日常生活建立紧密联系,为人们提供更多文化体验新方式,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全景式复刻70年前“行通济”盛况
2月11日,佛山“行通济”民俗再次盛大开启。值此之际,佛山本土艺术家崔衡晋用VR艺术720度全景还原昔日“行通济”景象——爆竹声声,烟雾缭绕,人们手提生菜和“利是”穿过通济桥,近有南济庙、通运社,远有茶亭。
通济桥建于明代,1626年得名“通济”,寓意“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图片来源:羊城派)
崔衡晋以油画笔触结合VR数字技术,历时五年,一笔一画复刻出上世纪50年代佛山人“行通济”的场景。
打开VR视频,鞭炮声声入耳,通济桥及周边热闹非凡。桥上熙攘人群或扶老携幼、或三两结伴,手持生菜、“利是”等寓意吉祥的物品鱼贯而行。通济桥一侧,几个孩童点燃鞭炮,鲜红的鞭炮纸屑与橙黄火光交相辉映,洋溢着喜庆的新春氛围。
(图片来源:羊城派)
细看之下,还可以发现通济桥北面牌坊上的陶瓷公仔、灰塑、浮雕等岭南文化元素。为了考证当年“行通济”的真实场景,崔衡晋翻找到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通济桥照片,走访了住在通济桥一带的老街坊,结合文献对比查证,最终选取了部分代表性建筑进行复原。
(图片来源:羊城派)
数字技术激活公共文化空间新活力
崔衡晋用VR绘画技术复原上世纪70年代佛山人“行通济”的场景,这并非首例以“行通济”为主题的传统民俗数字化实践。
2023年3月,佛山首次应用虚拟现实还原“行通济”民俗场景,像素小人在虚拟空间内蹲点派发红包,玩出数字激活文旅消费的“新花样”。人们既可以像往年那样手提生菜、摇着风车踏上佛山通济桥,也可以足不出户体验这一岭南民俗。
(图片来源:羊城派)
而在2024年2月,佛山梁园推出“通济天下——任流行通济文艺作品展”,展出艺术家任流创作的“行通济”系列画作实物,还设有歌曲、MV和话剧作品的数字化呈现作为辅助,全方面展现行通济的精神内涵。
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看来,非遗数字化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大有潜力。“通过终端技术、传感技术等,使公共文化场所向沉浸式空间升级,通过智慧服务来实现非遗生产的个性化定制,为参观者提供更多元化、多层次的非遗展示信息。”
如今,越来越多公共文化展览打破静态展陈形式,致力于体现非遗的动态传承和实践过程,让观众切身参与到展览中。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中心阁的常设展览“花城百花开——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将数字科技充分运用到展陈之中。游客可通过展厅的《岁时节庆轴图》电子屏扫码互动,化身电子小人走进图卷中,参与行花街、游神赛会、扒龙舟、舞火龙等民俗活动,领略不一样的民俗氛围。
(图片来源:展示云)
新式传播引领传统民俗“出圈”
崔衡晋早在2022年就以作品《公正路元宇宙VR绘画》带领观者穿越回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正路。
在这条曾经的“挥春街”上,道路两旁挂满红灯笼,出售挥春、利是封、门神等年货的商铺林立,置办年货的游人如织。
(图片来源:印象·福贤)
“新技术、新手段正为非遗传承发展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认为,要用现代激活传统。非遗进入年轻人的视野,更有传播力;赋予时代的内涵,更有生命力;借助新媒体平台,走进更广阔的公共空间,非遗传播才更有机会破圈。
(图片来源:羊城派)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秦腔依托全息投影、数据云和AI等技术,实现了“全数字化”的艺术生产。虚拟角色“秦筱雅”是国内首个成功开发的秦腔数字人角色,可基于全网大数据资源,在文化消费终端实现“切即”服务和音视频资源即时抓取。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提醒,在拥抱数字技术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它保持清醒的认识。数字技术应成为节日生活的助手,但非唯一的主导。我们应警惕对数字娱乐的沉溺,还要避免传统民俗、非遗技艺被过度娱乐化、商业化以及偶像化。
谈及VR绘画作品的进一步传播,崔衡晋表示:“现在更多是个人兴趣使然,至于如何更立体地呈现人们行通济的动作细节,仍需进一步的技术加持。”比起作品的传播效果,他更注重非遗本身的历史查证,“不能单看某张老照片或者只听某几位老村民的口述,需要结合历史资料反复比照,越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越能够引发大家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