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好莱坞特效行业
AI生成视频Pika1.0的亮相给特效行业带来最新的触动。
过去一段时间,Midjourney 和 Runway 等生成式AI工具给视觉效果艺术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已经感受到,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生产力并激发创造力。
一些视觉特效公司在应用中指出,生成式AI 非常适合启动创意过程,产生想法和选择,这个过程可以为概念艺术提供很好的起点,并对生成式AI 技术在故事板和预可视化中的应用寄予厚望。
但人工智能的引入也进一步激化了视觉特效工作者与好莱坞大公司之间的矛盾,迪士尼在《秘密入侵》用AI生成片头引发争议,漫威视效作品人员决定成立工会等动作,都意味着在高人力密集的特效行业,冲突已经在发生。
在新一轮的电影制作进化中,视效从业者们正摸索新的视觉特效管道发展。特效行业正经历重塑。
AI变革之下,
好莱坞视觉特效行业的冰火两重天
在一些好莱坞大视效公司的实践中,AI早已在他们的工具箱中。
"Wētā FX 高级视觉效果主管 Joe Letteri 表示使用各种 ML 工具和基本 AI 模型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事实上,早在《指环王》中使用的 Massive 软件就使用了原始的模糊逻辑人工智能来驱动其代理。
他指出,“多年来,机器学习在整个行业的渲染去噪中也非常普遍。在《双子杀手》中,我们使用了深度学习求解器,帮助我们在面部系统中实现更高的肌肉激活一致性。它帮助我们简化了面部复杂动作所涉及的组合,从而打造出更可预测的效果。”
Digital Domain 首席技术官 Hanno Basse表示,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学习,进入Digital Domain 的工具箱已有五年左右的时间。目前他们将其用于面部动画、换脸、布料模拟等应用中。
Digital Domain 已经在《复仇者联盟:无限战争》《复仇者联盟:殊死一战》《绿巨人: 终结者》等电影,以及《绿巨人:律师》剧集等作品中使用了机器学习技术。

曾参与《爱乐之城》《美国队长》系列的知名特效公司Crafty Apes 的人工智能部门是在疫情期间成立的。公司联合创始人 Chris LeDoux 透露,已经利用机器学习完成了深度伪造创作、去老化效果、面部处理、旋转镜、图像和视频处理以及风格转移等任务,而且这个清单还在不断增加。
Chris LeDoux指出,一旦将人工智能工具集成到流水线中,它们就会 “大大加快工作流程,显著降低视觉特效的成本,并让艺术家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作中”。
显然,人工智能在特效行业处理技术性、劳动密集型任务时特别有用,它可以大幅减少人力和时间。而这向来是人力高度密集的特效行业的痛点。
但是消极的方面是,数字艺术家和视觉特效专家开始担心,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也将带来一些人力替代,这对于疫情中本来就重创的特效行业来说,显然不是好消息。
特效行业的资深人士指出,在视觉特效行业中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说法:前90%的工作需要花费10%的时间,而后10%的工作则需要花费90%的时间。然而甲方会用AI完成前90%的工作,委托视觉特效公司花费90%的时间来完成10%的工作,好让特效的最终呈现达到电影级别的效果,不过最后只能拿到那10%工作的报酬。
这引发了人们对本已紧张的视觉特效预算的担忧。“坦率地说,预算可能会下降,因为他们会想‘哦,这更容易做到。’”
拥抱AI,
视觉特效管道一直在发展
面对新一轮的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酵的影响,从特效产业的集聚地,到头部好莱坞大厂,以及好莱坞的知名特效公司,都已经展开应对。
英国作为好莱坞特效的主要输出地正加快脚步跟上人工智能浪潮。
今年6月的一则信息称,在重振该国的创意产业计划中,英国政府正在寻求投资近1.5亿英镑于全国范围内的研究实验室网络,来推动价值数十亿英镑的电影和电视制作行业的未来发展。该网络的任务是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下一代特效。
该计划旨在巩固英国视觉特效行业在制作《星球大战》、《哈利波特》等高科技热门作品方面的声誉。四个专注于视觉特效、动作捕捉和人工智能的研发实验室将获得行业额外6300万英镑的投资支持。
对于头部大厂来说,AI特效的应用早已不是新鲜事。虽然迪士尼曾因在《秘密入侵》中的AI使用引发争议,这一冒进的实践透露出迪士尼内部对于新技术应用较为激进的态度。
不过激进的背后,迪士尼正是那个早早申请技术专利的布局者,并且手握皮克斯的迪士尼,也始终在动画技术的探索上走在前沿。
比如去年11月底,为了避免花费数小时的后期制作 VFX,迪士尼研究工作室在其新研究中展示了一种名为 FRAN(face re-aging network) 的新面部再老化网络,它简化了演员的老化过程。

而从AIGC动画短片《犬与少年》开始打样的流媒体巨头Netflix不仅在《怪奇物语》和《星期三》等知名剧集中使用了AI特效,更在虚拟制作等与硬件结合的领域尝试更多技新技术的应用。
最新的一则信息称,Netflix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驱动的新技术,可以将色键合成技术引入实时制作场景当中,为电影和电视生成逼真的视觉效果。
Netflix提出了一种称为洋红绿幕(Mangeta Green Screen)的色键技术。在拍摄时用红色和蓝色的LED光源补光,用绿色LED背景拍摄。红蓝色的光源可以快速将绿幕中的演员标识,以实时更换背景,即便是透明玻璃瓶和发丝都能通过MGS达到逼真的抠像效果。接下来人工智能会通过学习正常光源下的同一拍摄场景来填充MGS拍摄场景下的演员色彩。尽管这一技术尚不能达到实时制作,但视觉效果比以往更加逼真。

正如"Wētā FX的高级视觉效果主管 Joe Letteri 评论:"视觉特效管道一直在发展,有时是由硬件或软件的进步驱动,有时是通过新的创新技术。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会找到在视觉特效中部署人工智能增强型工作流程的新方法。”他对为艺术家提供快速迭代和同时探索多种结果的人工智能应用方法持乐观态度。
好莱坞视觉特效公司面临重塑
近年来,人工智能浪潮下诞生了一批初创公司,使用AI赋能相关产业。这其中包括Runway和Pika这样的AI生成视频公司都已将影视作为其重要的应用场景,也给特效行业带来影响。
Runaway的首席执行官Cris Valenzuela曾表示越来越多的电影制片人和视觉艺术家正在采用人工智能。“他们使用它,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速度,还因为它将制作视频和电影中繁琐和耗时的环节自动化了。它具有变革性,因为它可以释放你的时间和成本,让你专注于创意迭代和想法。它可以将数天的工作转化为几分钟的时间。”
一家为Netflix、PBS Kids和Marvel制作动画的工作室表示,文本生成图像等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自动化制作高质量动画中“所有无聊的事情”,例如概念艺术探索、图像去噪和角色编码。这意味着艺术家可以将更多时间花在工作的创意部分上,包括制作视觉上引人入胜、引起观众共鸣的故事。
由《头号玩家》男主角泰伊.谢里丹联合创立的Wonder Dynamics也经常被提及。今年三月该公司推出了人工智能工具Wonder Studio,通过AI最终实现电影制作门槛更低更加普及。创始人希望“Wonder Studio成为一个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足够简单,对于专业的视觉特效工作者足够强大的系统”。
前文提到的MARZ是由Panousis、电影制片人Jonathan Bronfman、视觉特效资深人士Lon Molnar于2018年创立,是一家专门为电视节目提供电影级别特效的视觉特效公司。
2019年,该公司开始接触人工智能,认为人工智能不仅能制作高质量的作品,也为传统视觉特效技术提供了更快,更便宜的方案。于是,该公司开发了(Vanity AI)这项人工智能抗衰老技术。
根据Vanity给出的数据,可以大幅提升制作效率,用传统的视觉特效技术需要逐个镜头,人工调整面部细节。5秒钟的内容可能需要16小时来制作。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在《怪奇物语》《里卡多一家》《伞学院》等27个项目中使用了其人工智能技术。

今年8月,总部位于伦敦的人工智能视觉特效初创公司Electric Sheep在pre-seed轮融资中筹集了50万美元。此轮融资由Dasein Capital领投,Spatial Capital和Look AI Venture跟投。本轮资金将用于继续开发旗下产品Spotlight。
Spotlight旨在简化电影和电视行业的后期制作,它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平台是一种逐格影描的工具,可以 "完美地去除背景",为视觉特效剪辑师提供了更多可以进行关键调整的空间。
目前,这种剪辑方法是手工完成的,剪辑师逐帧剪切前景,一秒钟的素材可能需要六小时左右,每年的行业成本超过 15 亿美元。
“Electric Sheep 的尖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平台有望彻底改变多个核心视觉特效工作流程。他们正在采取明智而务实的方法来加速一些最繁琐的后期制作任务。” Spatial Capital合伙人、卢卡斯影业前高级技术官Steven Sullivan说道。
更多新工具的涌现,正加速传统特效行业的变革。而随着AI大幅降低越来越多特效制作环节的门槛,特效公司本身也正面临着一轮重新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