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活动

沉浸式乡村丨“文化引领 、产品助力 、空间承载 、民俗加持 、数字创新”:五位一体助力文旅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0
0
收藏
分享
转发到光网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2024-05-09 10:39
沉浸城市

编者按

在工业文明大肆改变生活方式的大潮下,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萎缩,甚至很多承载着三分之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或者正在消亡。城市化的发展浪潮簇拥着人们涌进城市,导致“空心村”、“无人村”急剧增加。房前屋后那些承载着民族文化信仰的土地大片大片的撂荒。“乡愁”没了,也就意味着能够安放心灵的故乡的终结,随之而来的是焦虑和迷茫,彷徨和无助。
面对如何振兴乡村这一时代命题,本文作者从“文化引领、产品助力、空间承载、民宿加持与数字创新”等五个维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数字文旅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但同时不能舍弃其深厚且独特的民俗底蕴与非遗留存,应该充分借助数字创新这一技术平台,挖掘、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IP,激活提升公共文化空间与民俗空间,保护并传承特色非遗资源,将传统非遗与当代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助力乡村文旅数字化,推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

INTRODUCTION

前 · 言

乡村如何振兴?这是时代命题,是关乎千年中华文明走向的历史课题,也是中华民族如何延续民族精神,让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都继续雄立东方的根本问题,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做之题,必答之卷。

笔者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和参与非遗保护,以及文旅发展,认为乡村振兴要从根本上认识乡村,走进乡村,了解民俗,弄清楚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乡村为核心,乡风和乡俗为基础,探索一条适合乡村发展,并完成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子。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发现要想实现传统村落的发展振兴,要做到“文化引领,产品助力,空间承载,民俗加持,数字创新”五位一体,五个方面相互独立又彼此牵系,只有做到五位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助力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图片:山西运城岚山根小镇 染坊丨来源:作者提供)

一 · 文化引领,寻回乡村的根

中华文明是我国先民以农耕为基础,在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五千年农耕文明中,中国人始终与土地为伴,将根深深扎进土地,用无穷的智慧在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等方面都创造了无数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血脉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决定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处世之道和做人之本。

这些源生于土地的文化传统,离不开土地。

但是,随着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的推进,人们在各种因素的驱使下,不得不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走进被钢筋水泥包围着的城市。自那时起,中华文明传统就已经开始式微和衰落,至下一代,部分独属于中国人的印记已经消失,造成文化传承的断代无可避免。或许,短时间内我们无法察觉出变化,但后劲之大是我们无法估量的,甚者,这将是决定和影响一个民族走向的关键所在。

所以,保住乡村,留住乡愁,已经迫在眉睫。振兴乡村的核心就是要让那些源生于田间地头的文化传统焕发活力,成为指引和照亮我们未来之路的灯塔。

(图片:作者在陕西宝凤翔鸡泥塑村调研丨来源:作者提供)

因此,在乡村打造和建设一个引领全局的文化高地将成为乡村振兴有力的抓手。以笔者在历史文化名村良户村打造的良户书院为例,就书院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做一介绍。

书院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首先必须是乡村的“心脏”。这颗心脏就跟乡村的土地一样重要。土地是各类农作物生长成熟的温床,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作物,乡村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书院便是各类振兴举措诞生的场所,作为文化高地和智库,书院的建设要遵循四点。

1.乡村博物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整理和挖掘乡村民俗、农耕文化、乡村记忆等,组建村史馆,为乡村留住乡愁。

2.策划中心,各类文化活动,教育培训的场所。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要有主心骨,决定所有事物,给出意见建议。一是书院亦或是智库这个文化机构就要具备这个要素,在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中提出指导性意见。二是可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及教育培训,包括讲座、沙龙、论坛等。

3.交流中心,接待和会客的场所。书院也是一个会客和接待的场所。接待专家学者,和行业专家进行交流沟通才能及时掌握行业动态,更好地服务于各项工作。

4.研究中心,乡村振兴政策和产业的研究。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都是曲折而漫长的,受制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只有及时准确的做出科学判断并给予引导,才能正确发展。

二 · 产品助力,留住乡村的魂

产品是发展经济的前提。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产品是助推文明前行的首要条件。从最初的以物换物到现代的贸易,成为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沟通交流的纽带。

在中国历史上,以中原文明为核心,辐射到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的首次融合便是以陶艺为代表的产品交换,从而完成了炎黄部落的融合统一,中华民族由此逐渐成长为东方这片土地的主人。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贸易交流改变了世界格局,促成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而完成这一壮举的还是产品,东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产品和西方的动物、植物、药材等等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换,在两者交换的过程中,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产生了碰撞,从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产品代表的是一方土地,也是一种文化,更是发展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乡村曾经是一个完整的乡村生态,各类手工业者应有尽有,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同样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乡村工匠消失殆尽,传统手工艺者无法再靠手艺养家糊口,那些极具人类智慧的手艺只能被称为非遗,成为保护的对象。

所以,乡村振兴的纽带依旧是产品,以农业为基础的,蕴含了人类智慧的文化产品依然是带动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东西。

1.交换产品。人类贸易就是从物品交换开始的,各类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不仅能够产生效益,更是对外宣传乡村的重要渠道。

2.体验类产品。体验类产品重在和游客进行互动,如非遗手工包、研学课程等产品,不但能够传承非遗技艺,更能给游客留下好印象,借以扩大客流。

(图片:作者在贵州省黔南州调研都匀毛尖制作技艺丨来源:作者提供)

3.精神类产品。文艺演出,民俗演出等文艺类产品重在精神层面的交流,这类产品承载的是民俗文化,其中蕴含着民族记忆,通过各类精神类产品唤醒乡愁,让更多人愿意了解民俗,从而愿意走进乡村。

三 · 空间承载,展示乡村的貌

空间是一个物理概念,乡村是一个整体空间。构成乡村这个整体空间的又划分成了许多个小空间,如房屋、道路、文化遗迹、戏台、庙宇、学校、河流、植物、动物等等,有些是自然空间,有些是人为的空间。

乡村内这些空间是组成这个乡村的细胞,让乡村拥有了肌理和脉络,就像人的四肢和五官。如何利用和改造这些空间,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观光旅游的好去处,于文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打造空间,全方位展现乡村风貌,必然是文旅引流的重要手段。乡村空间的打造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经营空间。乡村自古以来就有各类手工业者,农闲之余会生产各类生活用品,用以补贴家用,同时完成生活需要。中国工匠精神正是从农村生长起来的,这些工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文明增色加彩。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这些手艺逐渐消亡,自然而然的变成了非遗。乡村振兴就要传承好这些手艺,打造百工坊。百工坊不仅有生产的功能,更是游客参观、产品展销、研学体验、文创开发的经营场所。

2.生活空间。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方式造就了独特的生活空间。保留传统的生活空间,让乡村区别于城市,才能完成和城市的价值交换。

3.文化空间。文化空间如村史馆、书院、文化智库、博物馆等都是系统展示乡村的空间,也是对外展示乡村,宣传乡村的窗口,也是接待和会客的重要场所。

(图片:作者调研湖南省绥宁县上堡村姑娘节丨来源:作者提供)

(图片:沉浸城市智库到访山西省高平市良户书院丨来源:作者提供)

四 · 民俗加持,传承乡村的本

乡村的主体是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居一个村庄的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是乡村的本,牵系着这片土地的人和物。

乡村的各类民俗活动都独具特色,让每个乡村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魅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为庆祝丰收,亦或是纪念先辈而创造的民俗活动不仅成为游子的乡愁,也是城市和乡村之间还能存在一丝关联的纽带,挖掘和弘扬这些民俗活动将是完成城乡互动的有力举措。

(图片: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宝辇出游花会丨来源:作者提供)

乡村的吃穿住行都和传统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又蕴涵着传统文化,完整的乡村不能离开人,更不能离开民俗。如果以城市化发展的方式去振兴乡村就是南辕北辙,非但不能振兴乡村,而且还会使乡村丢掉传统,成为另一个城市,也就背离了振兴乡村的传统。中国古人“耕读传家久”的历史经验正是得于乡村的生产生活当中,传统的食物,穿着,住所都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特色所在,传承和弘扬好这些民俗文化,乡村就不会丢失传统所在,这样的振兴也才有意义。

1.挖掘传统美食。美食是乡村最具吸引力的产品,原生态、纯天然的乡村美食不仅是游子的思念,也是游客的爱好。地域特色的不同,饮食习惯也不同,各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美食,挖掘和推出特色美食将大大提升留客率。

2.打造特色民宿。良好的居住环境将增加体验感,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宿,让游客住下来,沉浸式体验和了解乡村生活。

3.传承特色民俗。民俗活动涉及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集中体现乡村文化的民间艺术。如良户女子八音会、跑故事、庙会、上党梆子等等。传承和传播好这些特色民间艺术,将有助于提升景区的影响力,也是以文彰旅的重要举措。

五 · 数字创新,宣传乡村的美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乡村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发展动力。以发展文旅,并试图借助文旅带动乡村振兴的乡村来说,传统的电商以及直播带货等方式已经不能为乡村带来收益,如何借助数字时代的浪潮,将乡村的产品、生态、民俗、文化等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乡村生活成了关键。

数字生态成为人生活的最佳助手,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虽然有短视频、公众号等基础的数字产品也有一定的传播效果,但无法满足交易、管理等功能。所以,搭建线上平台是文旅发展的趋势,而且线上平台要具备以下功能:

1.推广宣传。借助数字平台,发布、推广、宣传景区。挖掘人文记忆,民俗、传统文化等进行对外宣传。

2.交易购物。数字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将物品、手艺、技艺进行输出,引导可定制商户进行批量化产品定制,带动乡村和手工艺者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

3.拓展玩法。手机已经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各类手机APP的出现,手机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手机应用为核心,通过大数据平台,写入景区功能、场景、路线等内容,就能够有效解决人员的投入,同时,能有效提升游客的体验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模式,在控制人员投入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解决游客遇到的各种问题,也能随时调整场景的应用,如旅拍、研学、剧本杀等玩法。

4.管理平台。一是以数字系统为基础,建立高效的沟通平台,有效反馈日常工作中的问题,经过沟通协作,快速处理各类问题,让管理者及时有效地了解景区动态。

二是数字平台和所有人都能建立关系,从而有效传递企业价值和文化,让参与景区建设、乡村振兴的工作人员都能进行很好地沟通交流。

三是能够快速分析市场,对工作进程进行有效监控。

(图片:作者与沉浸城市智库考察北京市门头沟区苇子水村丨来源:作者提供)

文化是内核,不管是发展文旅还是振兴乡村,必须要依托传统文化打造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空间、民俗活动以及数字平台。产品是驱动力,一切经济效益的产生必须要依靠产品,无论是实物、体验类产品亦或是精神类产品,都是完成价值交换的基础;空间是主体,乡村没空间就没有乡村,不管是经营空间、生活空间,还是文化空间,必须要满足生产、展销和休息这三大功能;民俗活动是血脉基因,反映是一个地方的精气神;数字平台是嫁接文化、产品、空间、民俗的神经枢纽,只有这五个方面相互协调,才能推动景区健康持续前进,也才有可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编者后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中国先民以农耕为生存之本,国家之基,用辛勤的双手缔造了璀璨而辉煌的中华农耕文明。其中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辅相成的处世哲学;不畏艰难困苦,自力更生的生存哲学;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信仰,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中之重,更是中华民族在任何大风大浪面前都能迎难而上,涅槃重生的核心要义。中华文明的“根”和“魂”在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要在传承和赓续农耕文明的前提下进行产业、人才和组织的创新发展,脱离了传统农耕文明必然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振兴乡村,反而会加速乡村的消亡。
沉浸城市智库认为,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生态、社会和科技五位一体的综合提升。通过“模式+场景+业态+运营+产品+体验+课程+技术”的全方位输出方式,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共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强化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建立博物馆、村史馆、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文化凝聚,打造文化品牌,引领文化生活。其次,挖掘在地特色,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文创和非遣体验产品,同时利用数字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打造双线空间。第三,优化乡村空间规划,通过打造百工坊、特色民宿、网红场景,提升基础设施,吸引年轻客群,打造沉浸生态。第四,保护并活化民俗活动,增强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第五,实施数字化战略,建立多功能乡村线上平台,提高管理效率。第六,注重乡村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通过数字游民公社等新型生活方式引导,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当然,政府还需出台支持政策,提供资金、技术、市场扶持,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由光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
喜欢就给个赏吧
0人已打赏
images
转发
100
洲明体育正式成为英超曼城足球俱乐部官方LED显示战略合作伙伴
举报
意见反馈
城市光网微信平台
城市光网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