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活动

从热播剧《梦华录》沉浸感知“茶百戏”非遗美学

0
0
收藏
分享
转发到光网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2022-06-22 17:42
古奇文旅演艺

电视剧《梦华录》开播10天,播放量既已突破15亿,以8.8的评分成为豆瓣内娱国产剧最高分剧目,被誉为“古偶之光”。随着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剧中人物、道具、场景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古人生活的鲜活画卷,带大家领略了一些近乎失传的传统技艺。在最新剧集中宋人点茶与斗茶的生动情景,更是让“茶百戏”与咖啡拉花的话题更一度冲上了搜索热榜。有人说,《梦华录》吸引观众的,不仅仅是演员们的颜值、人物故事情节的构造,还有剧中所展现的极致宋朝美学,剧中展示的宋朝人的饮食起居成了观众们热议的话题。

剧中以写实沉浸式的手法展现出北宋时期的“节物风流”与“人情和美”,既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宁静雅韵,又有东京都市车水马龙的灵动鲜活,观众在品茗赏乐、轻舟短棹的艺术趣味中,体味充满烟火气和市井感的生活美学。剧中还特别原中国非遗手艺“茶百戏”,让观众通过主角赵盼儿的巧手,一窥传统文化的风采。近年来,随着大众文化自信的提升,各大热播剧开始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故事创作之中,利用影视组品传达非遗知识、非遗技艺,无疑是传播非遗的好方式,围绕剧情合理化呈现非遗元素已经成为当下影视剧创作中常用的手段。

一 · 《梦华录》中的“非遗”文化挖掘

近几年,不少影视剧重视对传统文化价值内容的挖掘,例如《鬓边不是海棠红》中的京剧文化、《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宋叉手礼,《梦华录》也不例外。

宋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爱饮茶的时代,市井中茶坊随处可见,就像现代的咖啡厅,奶茶店。王安石曾在《议茶法》中写道“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据了解,《梦华录》作为一部以宋代市民生活为背景展开创作的剧作,剧中“点茶”“茶百戏”是经过相关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指导后进行拍摄的,对于宋代盛行的饮茶、斗茶都做了细致的还原。剧中的主人公赵盼儿以清水在茶汤上作画,秀出一手宋朝流行的“茶百戏”,配合主人公的解说,让观众在追剧的同时可以较为深入地感受传统文化。

“茶百戏”始于唐朝,刘禹锡曾这样描述这种技艺:“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墨客的推崇,“茶百戏”发展到了极致。据《梦华录》导演杨阳介绍,在筹备剧集期间,曾邀请非遗“茶百戏”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为全剧组讲解茶道。剧中借赵盼儿之手展示中国传统非遗“茶百戏”的韵味,碾茶、热盏、击拂、水痕等工序,面面俱到,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仿佛置身其中。

除了茶文化的展现,剧中也蕴含着历史文化和意蕴:称呼皇帝为“官家”、对衙门官职分门别类、宋引章横弹琵琶、百姓对簿公堂没有跪着而是站着。剧集播出后有观众就剧中宋引章抱琵琶的姿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觉得琵琶应该是竖抱不应该是横抱,随后有网友科普:其实在宋朝,演奏琵琶时就是横抱的。从这些细节的讨论中,可以看出观众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期待与关注。

不仅如此《梦华录》在制作上也下足了功夫,剧集以清新自然的艺术手法和精心设计的镜头度,力图为观众展现别样宋朝之美,无论是烟雨江南还是繁华东京,都氛围感十足。《梦华录》中赵盼儿在江南所经营的茶坊临水而建,周围杨柳成排,茶坊中二三客人喝茶聊天,远处碧波荡漾,在诗情画意的画面中描绘了富有烟火气息的古人生活图景。为了更好地打造江南的风景,主创们走遍杭州、苏州、无锡、绍兴、嘉兴、南浔、拈花镇、西塘、同里古镇等地考察和采风,剧集开播后观众瞬间被烟雨水乡的美景迷倒。

而要让观众愿意深入感知这个古代故事,该剧需要搭建一个具有沉浸感的世界。为此,剧组先后到开封府以及无锡等地的水乡古镇采风,希望“演员穿好了服装,站在景里就成为一幅画”。

还有在“半遮面”茶坊重新开业的时候,赵盼儿使用的揽客方式也并非现代人的杜撰想象。早在宋代就已经有很成熟的营销手段,甚至还会上街“游行”揽客。

为了拍好斗茶的戏份,《梦华录》剧组筹备期间就请来了“茶百戏非遗传承人”章志峰给全剧组讲课;而孙三娘善做菜,联合出品人、编剧张巍就专门找来《宋宴》的两位作者徐鲤、卢冉请教,并由他们担任《梦华录》剧本茶艺、菜品方面的顾问;包括宋代官职制度复杂,张巍为此要和历史顾问常彧反复参详。

在到片尾短片其实很多网剧都有,但总有广告夹杂其中,大家总觉得看着没意思,《梦华录》却凭借片尾小片出圈了!

《梦华录》的每个片尾小片由剧中的小机灵“陈廉”出镜,用通俗的语言向大家科普北宋相关的小知识,比如:宋朝的酒店——“脚店”,宋朝的盲盒——“关扑”,七夕不只属于有情人——同时也是“玩具节”。一个又一个小知识点,与《清明上河图》等真实史料相互佐证,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了不少知识。

和很多不尊重史实,胡乱堆砌的剧集相比,《梦华录》剧组工作人员们充分尊重历史,将每一处细节都精细化还原。正是《梦华录》深入细致的文化挖掘,成为如今其收视、口碑双丰收的爆红密码。

二 · 《梦华录》背后的“非遗”文化密码

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并被后人继承的民族文化,泛指相对抽象的精神元素——文史艺术、思想观念等;充当文化载体的物质元素——书法、绘画、服饰、器乐等;以及包含了文字、语言和形象标志的语言符号元素等。各种元素作用于各行各业,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在影视剧的创作中,从主题到情节,再到对剧中人物的形象塑造、行为动机无不蕴含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有很多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快节奏的生活令人们更加追求新兴、科技,而将近千年祖先留下的财富抛之脑后。因此,各行各业要尽自己所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影视剧行业也是如此,在影视剧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就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带给了更加年轻的一代,借助影视的传播手段,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其范围更广,影响力更深。

我们看到近年来的影视剧作品中,年代戏和历史剧呈现出高产态势,票房和收视率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品中不乏大量精品,从时代背景,到语言文化,从衣着服饰到场景设计,都表现出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和精心研读,例如《梦华录》相关剧集所展示的我国古代精美的服饰文化,精美的妆容设计以及由史学家指导的古典礼仪,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年轻观众的追捧。

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提到的“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是闲事,更是雅事。宋人茶事,最为平常,也最为风雅。从帝王到平民,从朝堂到市井,文人雅士、民间百工都极为讲究,可谓空前繁荣,尤其是宋茶之盏。在《梦华录》剧中由赵盼儿表演的“茶百戏”展示了中国传统非遗“茶百戏”的独特韵味与细节。

中华茶文化在宋代发展至鼎盛,史称“龙凤盛世”,宋朝饮茶习俗融和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盏风盛行。宫廷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便是朝廷茶仪,春秋大宴皆有茶仪,士大夫文人也以茶仪为集会仪式,宋徽宗亲自作《大观茶论》,文人雅士借助诗词歌赋书画形式也倍加推崇。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采用“下汤运匕”即汤瓶注汤或用茶匙加水,用清水使汤纹水脉(即茶汤悬浮液)幻变出图案,所以古人又称之为水丹青。清水幻变是茶百戏独特的文化基因,利用茶汤流动、灵动、变幻的特征,与中国画的意境美、线条美和朦胧美相得益彰。

“百茶戏”,乃是在注汤过程中,用茶匙(徽宗后用茶筅为主)击拂拨弄,使激发在茶汤表面之茶沫幻化成山水草木、花鸟虫鱼等图案。北宋《清异录》之《茶百戏》条有载:“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

“茶文化”在宋朝时期达到了空前繁盛,点茶也一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的饮茶方式。“茶百戏”始于唐,盛于宋,深受宋徽宗和大批文人的喜爱与推崇。“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松梢鼓吹汤翻鼎,瓯面云烟乳作花。”杨万里也倾心于茶汤中的花朵形态,“茶百戏”是宋代点茶文化的精粹,从古诗词里便可见一番。

北宋文人陶谷在《荈茗录》中记载:“……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茶百戏也称“水丹青”,就是仅利用茶和水,使得茶汤纹脉形成文字和图案的古茶艺。

(一)茶文化是中国的名片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有4700多年。直到现在,汉族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茶文化是中国的一张名片,我们爱茶,更要懂茶。

(二)中国 “茶馆”发展小史

茶馆,又称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房、茶店、茶社、茶铺、茶亭。是供人们喝茶小憩之所。古人喝茶讲究“仪式感”,涤烦疗饥但居其次,精致的茶具,伶俐的小童,白日清淡,夜晚独坐,茶汤里三千世界。

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城市多开有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煎茶出售的店铺。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至各州县,都设有茶坊。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绘的汴梁城就有人们在茶坊中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得十分考究,据《梦粱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饮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元代时一般茶馆叫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

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比比皆是。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在明代,寺庙里的品茶小斋房,名曰茶寮。“寮”本意长排房,为僧人之住所。杨慎在《艺林伐山·茶寮》中说:“僧寺茗所曰茶寮。”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鼎盛时期。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形式可谓十分丰富。

(三)“茶百戏”的手法步骤

一套完整的“茶百戏”要经过炙茶、碎茶、碾茶、罗茶、侯汤、烫盏、取茶粉、调膏、注汤、击拂、分茶等十几道工序。由于后期“点茶法”不再盛行,“茶百戏”逐渐式微。明朝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其工艺到近代几近失传。

通过20余年的不懈探究,进入新世纪,章志峰老师终于在2009年完整复原了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技艺,也为大众打开了了解认知宋代文化的一扇窗。

“茶百戏”的具体手法步骤是:先用小火烘烤饼茶,再将饼茶用茶臼锤碎,然后将锤碎的茶叶磨成细粉,并用茶拂将茶粉扫入容器内,接着用茶罗(作用与现代筛子相似)筛取茶粉。用汤瓶冲点茶粉后将茶粉用茶筅调成膏状,再用竹筅击拂茶盏形成粥面,最后以清水为墨,以茶勺为笔,以茶膏为纸,由此而作画。

经过大量研究和实验,章志峰发现,无论是原料还是方法,缺一不可,其中快速击拂茶汤形成稳定的茶汤悬浮液则是图案显现的关键。


刚复原茶百戏时,章志峰图案的初步显现只有几分钟,随着不断地尝试和完善,目前茶汤上的图案一般能保留20分钟。如今,章志峰已将茶百戏的原料扩展到研膏乌龙茶、研膏红茶、研膏白茶等六大茶类。自此我们便可以看到茶百戏的悠久历史,2017年茶百戏也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茶百戏”“活”下去,“传”“承”都不可或缺。“传”重在坚守历史真实性,坚持古法传承;“承”则赋予更多延续的内涵。

三 · 文化自信助力“非遗”文化“出圈”

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多元性特征,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习俗传承在影视剧中的呈现,也极大丰富了影视创作的艺术审美形式,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当下,影视剧的主要受众是年轻观众,因而,与年轻人距离较为疏远的“非遗”名录要想通过影视剧成功“出圈”,离不开传播形式和渠道的创新。一方面,影视剧可以通过传奇性的故事讲述,提升年轻人的观剧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及社会化媒体,以话题互动的形式提升年轻人观剧的参与度,让“非遗”以更为活泼的面貌俘获年轻观众。

借助影视剧的展示,让“非遗”技艺以更为时尚的面孔影响年轻观众的接受,让观众对传统文化及非遗技艺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播中去;以非遗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空间巨大,用镜头语言和传奇故事呈现出传统文化的服饰之美、礼仪之美、语言之美、书法之美,让观众看到传统文化不一样的打开方式——“影视剧+非遗”,无论是对影视制作方还是非遗,都是双赢。

我们可以看到,以“非遗”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空间巨大,在未来的创作中,依旧要以“非遗”为根基,不断拓宽“非遗”品类,并在“非遗”知识普及、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服化道等方面继续深耕,让“非遗”与影视创作成功嫁接、相互成就,让更多“非遗”再次“活”起来。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由光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
喜欢就给个赏吧
0人已打赏
images
转发
100
洲明体育正式成为英超曼城足球俱乐部官方LED显示战略合作伙伴
举报
意见反馈
城市光网微信平台
城市光网小程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