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30年!且听“照明老兵”刘同光对于行业有哪些神总结?
人们常言“择一业而终一生。”人生悠悠几十载,究竟是需要何等的情怀与匠心,才能将无数光阴与热血都投赴在一个行业。
本期,我们聚焦天马灯饰集团董事长刘同光,从其30载照明光阴中拾起星星点点的印迹,来观照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照明人,以及经过“四次搬迁”、“四种竞争模式调整”、“成为首批运营中心”等历程的天马灯饰的成长之路。

天马灯饰集团董事长刘同光
顺势而为,踏上照明之路
1972年的元月2日,此时的刘同光并未选择子承父业,从事银匠一职,而是进入人民公社成为了一名煤矿机电维修工。最初,因缺乏电工基础知识,刘同光没少吃苦,但在自行钻研与工作实践的锤炼下,耗费9年光阴,电工“小白”摇身一变,成为了煤矿电工团队中的“技术扛把子”。
后因行政区域调整,刘同光被迫离开煤矿。然而,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虽部分社会物资仍以国营渠道供应为主,但整体社会还是处于生机勃勃,人们思想逐步开放,对未来拥有期许与想象的时期,自由市场也在城市的部分角落逐步兴起。

古镇灯饰传媒现场采访刘同光
在此背景下,拥有着年青人的干劲与拼搏精神,刘同光干过铁匠,泥水匠,还开过拖拉机,不断摸索着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次机缘巧合,在经营照明产品的亲戚的推介下,刘同光识别到照明行业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拿着打拼多年的3万元积蓄,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个光明的行业,开始谱写这段长达30载的照明光阴史。
乘风而行,书写照明神话
“刚开始进入行业时也是如履薄冰。”回忆起决然投身光明事业的创举,刘同光仍历历在目,“那时的照明产品多在机关单位、政府部门中应用,民用市场并不普及。在家庭中,能拥有一个拉线开关的灯泡便算是最先进的了,市场上还没有花灯这一概念。”
不过,在商品短缺的时代,有货即代表着有利润。1990年的阴历11月18日,刘同光与合伙人在解放路原兰山建设局沿街三层楼租赁了三节柜台,并由此开始了他们的“照明生涯”。

临沂天马灯饰有限公司
年末清点时,在短短几月内,“小小”店铺竟实现了近40万元的销售额。巨大的利润空间不仅让刘同光深刻体会到行业发展的广阔市场,更赋予了其从事照明行业的信心与勇气。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刘同光自上海、南京起步,后到温州、广州,一路南下,拓宽进货渠道,积累货源。在经营第二年,即实现了逾100万元的销售收入。
1994年,临沂天马灯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历经1994年、1997年、2000年、2008年的四次迁址,现坐落于“中国灯饰城”——临沂灯具城。

中国灯饰城
细看天马灯饰的发展历程,“先行”与“引领”或是其制胜于行业的两大法宝。对此,刘同光分析道,“从最初的商品竞争模式切换至价格竞争模式,低价绝非是获取客户的长久之计。因此,在1996年-1997年间,天马灯饰率先向顾客提供‘免费安装’服务,正式进入服务竞争模式。”
话音未落,刘同光续而言之,“2005年,当雷士照明创新推广的运营中心模式在山东、江苏两省开启首批试点工作,天马灯饰一马当先,成功从雷士专卖店升级为雷士品牌山东运营中心,以渠道竞争模式抢占市场份额。”
天马灯饰集团30周年庆典
时至今日,迈过30载光辉历程,天马灯饰现已拥有一支200余人的团队,营业面积达万余平方米,仓储面积为8000平方米,物流批发覆盖整个山东及苏北地区,而刘同光也成为山东临沂当地人人熟知的一位“照明老兵”。
迎接挑战,大步迈向服务商竞争时代
伴随居民生活水平及消费方式的转型升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愈加强烈。智能照明,乃至全屋智能等意味着“简单、轻便”的照明生活方式应运而生,并得以蓬勃发展。由此,在需求变化的驱动下,市场对“传统灯具经销商”提出了“服务商”的转型要求。
“无论是智能照明,还是全屋智能,未来靠的都是保姆式服务。”言及新需求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刘同光态度明确,“布局智能是大势所趋,在此基础上,搭建设计团队、普及智能产品的教育、培育专业技术安装及售后服务人员,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据悉,为发力智能领域,天马灯饰当前已建造规模达600平方米的全屋智能展厅,和300平方米的智慧城市展厅,投入近千万元资金。
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是刘同光在天马灯饰的发展历程中最引以为豪的两大核心竞争优势。以理念驱动发展,以创新引领前行。漫漫照明路,刘同光将与天马灯饰一同,朝着“引领行业发展,打造百年企业”的宏大愿景再启新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