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村休闲旅游推动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农业产业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与关注。如今,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已得到了创新和改革,休闲农业旅游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为农业经济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生活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在这一情况下,人们渴望能够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寻求在农村享受宁静与悠闲,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
休闲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情趣。它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2022年中国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从业人数保持在1100万以上,乡村休闲旅游带动近900万农户发展。预计到2025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6万亿元。2023年江苏全省休闲农业综合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77.8亿元,游客接待量达4.1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8.83%和16.67%。
01
休闲农业旅游案例
欧美等国家已发展农业旅游100多年,我国已发展了20多年。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步入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并已逐步形成省、市、县、乡、村多层次共同推进的格局。随着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越来越受到产、学、研等各方面的关注。
1
江苏华西村
华西村坐落于江苏省江阴市华西镇西部,是我国著名的乡村振兴典型。原本是一座贫困落后的村庄,但是通过积极地努力与探索,华西村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庄向现代化乡村的转变,突破了一穷二白的困境,转为以旅游业为主的天下第一村,被誉为中国村庄振兴的样板与共同富裕的典范。华西村在巅峰时期一年能够接纳250万人次以上的游客。2023年春节江阴华西村旅游业收入860万。
图片来源:网络
华西村推出的“农家乐趣游”“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等旅游产品满足了都市人们体验农家生活、追求休闲、度假的需求,同时开辟了农家乐特色游,住传统农舍、烧传统锅灶、用传统厨具,自钓活鱼、自摘蔬菜、自饮自娱,让城市游客不仅尝到鲜美地道的农家菜,也感受到农村和农家生活的新鲜和乐趣。丰富了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容,也为华西村提供了一个有效致富之道。
在规划理念方面:
1.多维整合。充分整合河渠、果园、苗圃、生态园、村庄等观光农业资源,形成相对集中的各类功能区块,形成明显的组团效应和连片效应,以此解决了资源相对分散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2.文化铸魂。以华西精神为引领,深入挖掘和拓展华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打造以农耕文化展示园、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的华西特色文化体验聚集核心,以此铸就独特的农业特色,契合“天下第一村”之名。
3.优化配置。优化和梳理各类资源以及观光农业展示节点的空间关系和相互组织,规划形成了3大农业旅游线。
4.绿色生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综合利用基地内现有的绿色生态现状,进行合理和必要的规划与完善,主要着力于路网的重整、水系的贯通和林网的改造,力求使园区的观光农业建设符合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提升基础设施,改善观光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起到很大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
在规划策略方面:
1.整理土地。结合农田土地整理,形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格网式农田肌理,构成宏大且具有画面感的田园背景,展现了华西村休闲观光农业园的宏大格局。
2.优化路网。调整和优化路网布局,依据道路在园区内的位置和功能要求,对道路系统进行分级、延伸和连通,并结合田间生产道路形成了完整的路网体系,改善园区内部交通条件和生产、观光的可达性。
3.连同水网。对园区内的各类水体进行有效整合,使河流、水渠、水库、堰塘等相互连通形成完整水网,结合农田在江南水乡的景观格局,使华西村观光农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图片来源:网络
4.引爆热点。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着力打造一系列具有引爆效应的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节点,形成支撑园区观光农业的新型资源节点。
5.强化节点。在分区布局的基础上,打造一批观光农业节点,包括观赏型节点(花园、村庄、田野等)、参入型节点(开放果园、开放菜园、垂钓中心等)、文化型节点(节庆广场、表演场地等)、服务型节点(农家乐、服务中心等)。
依据园区的现状条件、交通体系、景观特色和功能要求,按照拓展观光休闲功能的要求,园区规划形成了“一心两轴四核五区多点”的空间结构,在此结构下,设置不同的观光活动景点及项目。
2
浙江嘉善县
嘉善县位于浙江省东北角,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嘉善县通过积极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以碧云花园为代表的农业园区型,以浙北桃花岛为代表的基地拓展型,以汾湖休闲观光农业带为代表的资源景观型,以祥盛休闲农业园、龙洲休闲渔业园为代表的特色产品型,以西塘荷池村、陶庄渔民公园为代表的“农家乐”型等多种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
于2011年3月嘉善县获得了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的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2023年1-11月,嘉善县全域接待游客人次1356.8万人次,同比增长72.8%,列全省第一。2024年元旦假期嘉善共接待游客9.43万人次。
图片来源:网络
嘉善县农业经济开发区采用“点面结合”的“1+X”总体格局,即:由魏塘分区、惠民分区、干窑分区和天凝分区4个核心分区共同形成1核,引领周边区域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X)。
图片来源:网络
魏塘分区——一体化示范
魏塘分区规划面积2.2万亩,秉承多规合一理念,遵循“科技引领、联动开发、全域美丽、协同发展”的发展思路,融合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水域调整方案、美丽乡村布点等,积极承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农业科创资源,发挥一体化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形成“一轴一环双核六片区”的总体规划,实现要素高效配置、服务高质整合、产业高度融合,不断探索嘉善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
惠民分区——高科技集约经营
惠民分区位于惠民街道东北,规划面积7500亩,涉及枫南村、曙光村等2个行政村,规划“一带两心五区”结构,依托中荷(嘉善)产业园三期农业特色产业园基础,以荷兰绿港全产业链联盟为技术支撑,引入荷兰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品质管理,建设种子、种苗培育及冷链配送基地,建设多功能农业展示中心、农业物流中心以及门户公园区,建成集农业果蔬采摘、游览、观光等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科技园,树立农业高投入高产出典型示范。
图片来源:网络
干窑分区——田园综合体
干窑分区位于干窑镇西南,规划面积16000亩,涉及南宙村、新星村、长丰村、长生村等4个行政村,规划“一心一轴三片区”结构,以嘉佑•尚海湾田园农业综合体项目为核心,建设集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建设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挖掘农耕文化内涵,推动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着力发展“农业+康养”“农业+旅游”等新模式,带动周边区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
天凝分区——全产业链经营
天凝分区位于天凝镇北部,规划面积12000亩,涉及蒋村村、联谊村、马塔塘村、三发村、凝北村、天凝村、东顺村、南星村和洪福村等9个行政村,规划“三心三区”总体格局,以浙粮集团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项目为核心,建设万亩绿色优质粮油产品原粮和油料作物种植基地,推广新型粮经轮作模式,配套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立“育种+生产+加工+仓储+科技+营销”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全力打造稻米全产业链和新型绿色高产高效粮油基地。
图片来源:网络
3
国外休闲农业旅游特点与借鉴欧洲——乡野农庄型
特点:休闲农业旅游形态多元,以民宿农庄、度假农庄最为典型,开展形式多样化,如以度假为主的露营农场、以美食品尝为主的农场饭店、以适应欧洲习俗为主的骑马农场、教学农场等。如奥地利、英国等农场。
图片来源:网络
借鉴:增加休闲农业的实际性参与活动,如亲自种植、钓鱼、赛马等,把民俗、美食等当地特色融入旅游发展中。
法国普罗旺斯——鲜花主题型
特点:以优美的环境吸引游客,不仅具有景观欣赏价值,还带动花卉系列销售、美食、酿酒等发展,并根据时令等举办节庆活动,营造浓厚的休闲氛围。如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
图片来源:网络
借鉴:休闲农业旅游不仅仅是种地,也可以很浪漫,利用具有景观欣赏价值的花卉,如薰衣草、向日葵等,配合各类型节庆、婚庆活动,改变游客对农业旅游的传统看法。
澳洲——葡萄酒庄园型
特点:澳洲葡萄酒庄园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以葡萄酒种植园和庄园城堡为特色景观,并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茶、参观葡萄酒制作过程等。如威拿庄、福林湖庄园。
图片来源:网络
借鉴:花、果、蔬皆可成为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主题,利用这些农业资源形成独特景观,在条件允许下可形成大片的地景系统,并围绕花果蔬菜等不定期举办活动,吸引游客关注。
韩国——周末农场、观光农园型
特点:韩国发展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是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在开发设计上以“就地取材,出奇制胜”为关键,旅游活动设计十分注重游客参与体验性。如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
图片来源:网络
借鉴:以“奇”为突破口,基于民俗特色大环境下打造具有创意的核心吸引物,同时,善于就地取材,尽量保持原生性,突出农业或乡村气息。
亚洲发达国家——生态交流型
特点:亚洲一些发达国家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多通过体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杂志后报纸来宣传推广。如日本大王山葵农场。
图片来源:网络
借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影视作品等宣传手段来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提升品牌形象。
02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举措
1
注重产业融合发展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需要注重资源整合,包括各类农业资源、旅游要素、旅游项目、示范点、其他类型旅游等,围绕主体特色,借鉴典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实现由零散、阶段性的农业采摘观光旅游向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身的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综合体。
图片来源:网络
另外,休闲农业旅游地要考虑到可游性,农业资源开发要与吃、住、行、游、购、娱充分结合,实现由单一旅游产品开发向旅游综合体转变,并且在集聚区内能够实现统一规划、合理分区,促进资源共享和高效使用,积极推动人才、技术、管理、营销策划、产品开发与规划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1+1>2”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完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产业模式,打造系统化高效率的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了解当前游客的需求,以此为产业结构的完善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2
提升产品及服务质量
休闲农业旅游园区在活动项目设计与开发、旅游综合服务等方面要精益求精,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充分彰显园区特色形象,走品质取胜之路。如在水果采摘区,可以设立临时性的旅游综合服务亭,提供行李寄存、水果清洗、餐饮、摄影摄像等服务。若集聚区空间范围相对较广,可提供绿色交通、路边定点服务区、便利公共厕所等服务功能。在活动方面,应充分发挥当地村民力量,策划参与性较强的特色农家活动,并统一着装、进行服务礼仪与技能培训等。
3
强化品牌体系建设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借助已经成立的旅游协会引导打造休闲农业旅游整体品牌,可以通过空间集聚和特色组合培育一批体现当地农业风貌、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或旅游带,借助双重驱动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价值链提升。
图片来源:网络
同时,可根据游客需求和特色体验,精心设计精品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加快形成全新品牌体系。还需要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和市场影响力,除了开发品牌产品外,要建立新媒体宣传推广平台,通过创意营销策略提高休闲农业“集客力”。
4
丰富旅游产品特色
在农村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借助地区所处的区位优势以及所拥有的自然条件等因素,同时也可以积极利用自身的人文特色和风俗等,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旅游产品特色。例如在新疆农业旅游产品和特色的打造过程中,可以利用自身的水果、烤肉特色等吸引游客的关注,也可以将新疆舞蹈纳入旅游产品结构当中,有效凸显自身的文化和地域特色,这是提高农业旅游发展辨识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此外,还可以积极利用“一带一路”的旗帜来吸引国内外游客,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提供全新的平台。
5
加大休闲农业旅游投入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是农村地区创造利润的平台,我国基层的农村政府和社会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投入,有效完善基础设施和美化周边环境。例如为休闲农业配置现代化的休闲服务区,为游客建立健全餐饮住宿等基础配套设施,针对相关的旅游景点要完善洗手间、休息区服务区的建设,为游客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03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未来发展趋势
农业多产化
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进一步发展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和水果的消费、家禽和家畜养殖、餐饮和住宿接待等领域。这也引入了第三产业,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和农村的互动。
农村景区化
休闲农业将乡村风貌作为旅游的基础,通过景观的概念打造了农村,将旅游理念融入了农业经营,培育了农村人才。乡村民居成为了观光体验产品,与当地资源和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了多种发展思路,包括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和现代型。
农民多业化
休闲农业的发展使农民可以将旅游业视为主要产业,将农业作为辅助产业。农民的身份从农业生产者逐渐转变为农业企业家。他们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建立私营企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精品农业。
资源产品化
休闲农业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资源转化为具有观光、体验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这包括田园农业旅游、民俗文化体验、农家乐旅游、村落和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以及科普教育旅游等多种模式,使农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总的来说,休闲农业旅游是一种融合了农业、旅游和文化的全新产业模式,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互动,传承农村文化。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开拓了多元化的农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路径。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人了解和体验农业,而且也使农民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伴随着城市人对休闲旅游和乡村体验的需求不断增加,休闲农业旅游的未来前景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