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视域下“沉浸式”解读,基于61份国家政策文件的研究思考
编者按
根据北大法律法规数据库(北大法宝)查询结果,现行有效的345份带有“沉浸式”的中央法规文件中,“沉浸式”这一概念首次由国家文物局在2011年《关于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项目第三方评估咨询机构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提出,文件要求“研发一批大型文物沉浸式数字展示新技术、新装置,丰富我国文物的展陈手段,增进公众对探源工程的认知度。”自此我国多个部门的工作文件及规范性文件中陆续出现“沉浸式”“沉浸化”“沉浸”等相关概念。
直至2019年起,“沉浸式”概念开始频繁出现于政府部门规章中(此前2013年1份,2014年4份,2015年3份,2016年7份,2017年6份,2018年3份,且文件多为活动通知或项目申报与资助等主题),促使“沉浸式”与旅游、教育、视听、科技、艺术等行业融合,不断创造出多元的新业态与新消费模式,在后疫情时代成为激发消费潜力,丰富文化、艺术、科技等各类产业供给的重要动力来源。
INTRODUCTION
摘 · 要
自2019-2024年,5年期间“沉浸式”概念频繁出现于政府文件中,但多部门、多层次的概念使用,容易导致在政策解读时出现意义混淆或理解错位等问题,因此梳理政府文件中如何使用“沉浸式”这一概念,它与其他政策因素的关联,以及提及“沉浸式”的相关政策等线索,来说明当前政府文件中使用的“沉浸式”的政策目的与关注的领域。本文选取61份中央文件,仅针对发文时间序列、发文主体、文本词频进行简要分析以形成初步了解,并未进行深入分析。
一 · “沉浸式”的内涵解读
目前关于沉浸式的定义更多是产业的视角,强调消费者的体验,关注经济增长与业态创新。在理论层面对沉浸式体验的分析,则借用了米哈里教授的心流理论。米哈里教授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本书希望通过现代心理学的方法,探讨一个古老的问题:人何时最幸福”,并且表达了关于幸福的见解,如“每个人毕生都面临不计其数的挑战,每次挑战都是一个获得幸福的良机”、“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幸福的状态”等。米哈里认为人类为了克服混沌、混乱,并从中寻找规律性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动机。他在研究中试图尽可能精确地分析幸福的感觉以及这些感觉的形成原因,并最终建立了最优体验理论,即心流理论,描述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心流理论强调“最优体验”,但将最优体验的阐述与沉浸式体验相关理论进行辨析,就会发现二者存在主体行为与动机目的上的差异。
(图片:产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丨来源:网络公开)
心流理论强调的是人们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以全神贯注的状态去做,强调技能与挑战的平衡,行为主体在人们自身。米哈里在《发现心流》以及《心流》等书籍中举例了运动员、攀岩者、艺术家等职业,这些人群运用自身技能应对挑战,这一类技能是个人专有的,无法转移也无法出售。可以看出米哈里认为心流产生的来源是由内而外的,并且是独特的,专属个体的一种体验。
而沉浸式体验的行为主体是企业,强调的是企业想要通过“体验”带来经济增长。沉浸式体验本身就带有一种外在的视角,这一类体验是可被塑造的,文化与创意是沉浸式产业中的生产资料,科学技术是生产工具,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促成了沉浸产业,在这一产业中有明确的分工,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类型属性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当前讨论的沉浸式体验基本都是从企业如何提升的角度出发,这一体验是普遍的,大众化的,它不需要观众具备任何的技能,它所提供的挑战是低级的。
二 · 政策文本选择
本文选取的政策文本主要有以下两个来源:第一,以“沉浸式”为关键词在北京大学法律法规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显示文本包含“沉浸式”的共有中央法规347份,地方法规4691份,进一步筛选国务院及部门规范性文件,共获得59份规范性文件;第二,以“沉浸式”为关键词在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政策文件库内检索,获取相关政策文本进行补充。
剔除已失效、项目申报与审批、各类活动通知、中央与地方合发、中央部门日常工作文件以及由已撤销部门所发布的文件等,最终获得61份包含“沉浸式”的中央政策文件(以下对61份文件统一简称为“沉浸式政策”)作为分析的政策文本。
(图片:包含“沉浸式”的中央文件(部分)丨来源:沉浸城市)
三 · 政策文本浅析
从文件发布时间来看,中央有关沉浸式的规范性文件多在2019年后,且没有以“沉浸式”为标题的文件,大部分中央文件中,“沉浸式”出现的频次不超过5次,且多处于一段文本内,并没有成为整部文件的主题,由此可见当前沉浸式相关政策的制定并不精细,也未形成专题,无法进行政策阶段的划分。因此,本文关注包含“沉浸式”的文本段落、段落附近的文段以及段落所在大标题。虽然对其他文本的取舍不利于捕捉“沉浸式”概念在政策文本中的细微差异、隐含含义以及与其他政策元素的关联,但为确保将侧重点放在“沉浸式”在政策文本中的直接表述和明确应用,本文不将所有政策文本纳入分析范围。
(一)时间序列分析
1.国务院文件:“沉浸式”为技术性手段改善供给,刺激消费为目的
根据所得的61份文件按时间顺序进行降序排列,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沉浸式政策”共11份,时间跨度为2016年11月至2023年9月。其中2021年正逢“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务院办公厅连发5份包含“沉浸式”的通知类政策文件,分别为《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五份文件中提及“沉浸式”的段落分别讨论了:
1)推行沉浸式学习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
2)沉浸式体验作为数字化技术赋能日常生活服务供给;
3)推动博物馆提供沉浸式体验的新型文旅服务;
4)发展沉浸式视频等新业态打造新型数字生活;
5)通过数字化技术发展沉浸式体验赋能新型文旅服务;
6)加快新技术应用打造沉浸式旅游演艺;
7)推动智慧旅游发展。
五份文件分别从教育、生活服务供给、文博、数字经济、旅游五个领域说明了“沉浸式”与其他业态的融合途径,也体现着“十四五”期间,沉浸式体验将主要进入上述五个领域发挥作用,且多从供给侧角度讨论沉浸式体验应如何推进我国各业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供给。
(图片:《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文件中的文本丨来源:沉浸城市)
(图片:《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文件中的文本丨来源:沉浸城市)
2022-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连发三份关于释放消费潜力,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文件,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以期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经济循环,释放消费潜力。三份文件中提及“沉浸式”的段落主要讨论:
1)拓展沉浸式消费新场景以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
2)加强沉浸式等技术的标准制定;
3)打造沉浸式演艺新空间以丰富文旅消费;
4)搭建数字化平台并打造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以扩大数字消费;
5)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提升传统旅游消费场所,改善消费环境。
其中,第一点的沉浸式消费新场景与当下所理解的新场景已存在偏差,受制于疫情原因,彼时的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更多是要求线下线上的有机融合,而非单纯的线下场景升级。而三份文件对于“沉浸式”概念的使用,多与“文旅”“数字”“空间”“消费”等概念并用,也体现出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与“十四五”到了中后期发展阶段,中央对促进消费的重视,沉浸式体验将更多地关注消费者需求,并从线上与线下两个维度出发,通过旅游演艺新空间的搭建与数字平台沉浸式服务功能的完善来激发消费潜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导向下,可以看出即便从需求侧出发讨论对消费的刺激,最终也回归到供给的高质量发展,而非在宏观调控范围内以货币数量的增多来刺激消费。
2.部门文件
在包含“沉浸式”概念的50份部门文件里,年度发文量分别为2024年4份,2023年12份,2022年8份,2021年26份,2020年5份,2019年4份,2015年1份。其中2021年的发文量骤然增多,可以看出“沉浸式”概念在“十四五”后频繁出现。根据对2021年26份部门文件的文本段落分析,政策主题提及了文化产业园区、信息通信行业、电子商务、文化和旅游企业、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科技发展、5G、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旅市场、数字校园等领域。总体而言,2021年部门政策所体现的思想与国务院文件一般无二,皆是以“沉浸式”为技术手段,赋能各类领域并创新业态,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信息科技与教育,与国务院文件中提及的领域相差不大。2022年的8份部门文件则在具体应用领域描述了沉浸式体验的应用路径,如智慧广电乡村工程,乡村振兴,绿色智能家电,户外产业,体育产业及对外文化贸易等。
(图片:各年份文件(部分)丨来源:沉浸城市)
(二)发文主体
不同的发文主体代表不同领域及政策预期,通过分析发文主体可以更好地理解政策的制定背景、目的以及预期的执行力度,揭示“沉浸式”概念与中央政策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对61份中央规范性文件发文主体的统计,除去国务院的11份政策文件,可得当前各中央部门中,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商务部六部门发文量(包括部门联合发文)超10份。
(图片:相关政策发文主体汇总丨来源:沉浸城市)
(三)词频展示
通过NVivo.11对61份中央文件进行词频查询,词频长度设置为2,显示字词设为500,获得中央政策文件词语云(如图所示)。在61份政策文本中,“发展”一词出现频率最高,共出现2125次,其次较为显著的词语有“服务”(1933次),“文化”(1470次),“旅游”(1409次),“建设”(1405次)。
从词语云的整体布局来看,“发展”位于中心,也正说明当前包含沉浸式的中央政策文件中更多是指导性、鼓励性政策,以推进、支持、加强、创新为主,文件类别也较多是意见,措施,规划等。而“文化”“旅游”“服务”等词的词频显著为上述分析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
(图片:中央政策文件词语云丨来源:沉浸城市)
编者后记
通过对政策文本的浅析可发现,在应用领域方面,当前文化与旅游是沉浸式体验应用的首要领域,其次是公共文化服务(文博系统、乡村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宣传领域等)及生活性服务供给(包括教育、各类平台、各类线上线下消费场景等)。在应用路径方面,投入应用的路径是技术性的,主要方向有数字化升级、空间场景改善、线上线下融合等,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只有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高新数字技术,还关涉空间规划设计、管理模式优化等服务性的专业技术,强调美学体验、资源的分配及管理效率等方面。在政策目的方面,包含“沉浸式”的中央政策文件在当前的主要目的是经济恢复和供给质量提升,通过改善传统业态的供给模式和供给内容,或创造新业态以回应消费者需求,进一步刺激消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确保经济恢复稳步增长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