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文博全链条数字化的新机遇、新模态、新体验
编者按
当下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正渗透到社会与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推动着它们融合升级。随着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不断深入,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给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推动下,数字文博的未来充满了更多可能性。从数字化的文物、艺术品到全息投影的重现,从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体验到增强现实的互动展示,数字文博正在不断探索新的展示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INTRODUCTION
一 · “文物数字化”的新机遇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到,“要全面加强文物科技创新,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提升博物馆展陈质量,加强对藏品价值的挖掘阐发,推动博物馆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已从最初的信息储存和传输,发展到数据处理分析,进而进化到今天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与展示,在文化遗产研究、记录、保护、利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投身文物数字化技术研究,基本形成覆盖文物保护工作全链条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并不断创新核心技术与设备,已经形成了通用技术与国际并驾齐驱、特色技术引领国际潮流的发展趋势。
(图片:腾讯多媒体实验室产品“臻彩云境”|来源:城市光网)
最近,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圆满落幕,交易会上通过“文化+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体验、文旅消费新场景的展项随处可见,其中不乏文物科技的更新运用。如在北京展区展示的27.4米数字版丹青长卷《北京大运河揽胜图》,观众可通过屏幕一览大运河北京段横亘在“山”“海”之间的壮阔景象,及一河两岸新时代胜景。
再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展区搭建了“西夏陵高沉浸式体验空间”,人们戴上VR头显设备,即可体验穿越到千年前西夏王朝的奇妙感;人们在此空间内能够身临其境地探索和感受西夏陵的建筑结构、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据展区介绍,这款产品是通过数字技术对西夏陵周围环境实地全息扫描,在虚拟引擎上高精度还原了西夏陵千年前的面貌,从而实现历史遗迹的“活化”。
(图片:深圳文博会“西夏陵高沉浸式体验空间”|来源:城市光网)
最近,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火爆全网,也让不少人对新疆风光心生向往。文博会新疆展馆带来了克孜尔石窟、龟兹洞窟体验式沉浸式场景,让观众身处深圳即可深入这些西北古老石窟之中,获得比走进洞窟参观更好的光效与细节体验。在做好石窟本体保护的同时,让更多人感受石窟艺术之美。
(图片:展区的龟兹石窟复原内景|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二 · “场景数字化”的新模态
数字技术的兴起促使博物馆的传播内容以一种全新的、交互的形式与公众产生关联互动。公众不再单纯地在特定场景接受教化,而是包含了个人情感、综合体验的双向沟通。如基于数字空间的“云展览”与虚实融合的“数字展”应用越来越多。以数字化手段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空间场景,或是强化现有展陈空间中的媒介表达,让观众获得现实中无法获取的观展体验,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河上的舟楫”展厅即为数字空间营造的典型模板。
在第八届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上,《三星堆——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裸眼3D视频,运用三维视效动画、国际化粒子特效、骨骼绑定等数字化手段,将三星堆17件精选文物串联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之旅,通过视觉效果升级为观众呈现古老三星堆文明的文化魅力。
(图片:观众观看《三星堆》裸眼3D视频|来源:摄影 李强)
而成都博物馆打造的成博5G+智慧文创馆,推出5G+VR全景直播支持在线博物馆漫游、5G+AR帮助文物修复、5G+AI个性化定制文物讲解、5G+感知提高安防水平等功能,探索数字博物馆的更多可能。通过将虚拟与现实的融合,沉浸式投影模拟真实场景、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通过各种多媒体元素营造出真实、具体的历史场景或文化氛围,增强文物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图片:成都博物馆5G智能文创馆|来源:中国文物报)
在深圳文博会北京展区,吸引众多观众排队感受的沉浸式体验IP场景“如梦·守护神”,基于中国宫殿式建筑构造上的十大神兽与骑凤仙人的形象进行二次原创,提取古建屋檐之上的“五脊六兽”作为设计蓝本,打造出屋脊四方边缘的各路神兽形象。通过对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无感交互、多人互动等前沿科技手段的融合利用,打造线下多人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将观众带入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把曾经“高高在上”的神兽们拉到观众眼前,而观众也互动中与十大神兽、骑凤仙人们产生了“交集”,在物联网传感的沉浸式空间中,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片:深圳文博会沉浸式体验活动“如梦·守护神”|来源:鲸世)
三 · “服务数字化”的新体验
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履行服务职责是博物馆最基础的工作。博物馆通过展览吸引和服务公众,当公众走进博物馆大门之时,公共服务就从抽象走向了具象。公众感知的博物馆,不仅是展览,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内容,如场馆外观、内部设施、参观环境、服务人员形象等。数字技术与展陈服务的融合能够拓展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宽度,为游客带去更高效的服务指南和更便利的功能向导。
作为文博行业数字化成果的集中展示,“数字人”近来成为最新潮的服务更新趋势。在北京博物馆月期间,由北京市文物局与讯飞星火大模型携手打造的“北京中轴线虚拟人交互平台”在北京正式发布,集合虚拟人形象、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合成、星火大模型等AI核心技术,将中轴故事和历史文脉鲜活地呈现给公众。借助虚拟人交互平台,公众不仅能在沉浸式的互动中全面领略北京中轴线的魅力,还能深刻感受中轴线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共同参与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图片:北京中轴线虚拟人交互平台|来源:北京文博)
河南安阳殷墟景区上线的“数字妇好”是基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各类文物,植入大量文化史料知识图谱,从而打造的国内首个专家型考古数智人。与传统只能固定对话、语气机械的AI数字人不同,“数字妇好”有着独立的专家文字对话模型,能够理解人类语言含义,形成可预测情感、语气的语音大模型,在多种智能应用端进行实时、自然互动问答。并且“数智人妇好”拥有自身性格设定,当她面对不同观众的不同问题时,能够做出符合她“王后”“女将军”“祭司”等多重身份的回答。
(图片:数字人妇好|来源:殷墟景区)
除“数字人”这种新型导览互动方式外,系统化综合服务也成为文博行业的发力方向。如南京文投集团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旅局指导下基于全国首个文都大数据、文都区块链、长干大模型、文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打造的南京一站式博物馆综合服务云平台“揽博南京”。该平台整合了南京全市特色博物馆的预约购票、观展信息、语音讲解与活动分享功能,可以一站式解决游览博物馆全链路需求。像平台特别推出的“南京博物馆数字地图”,覆盖了150座南京特色博物馆,可以帮助游客进行智能定位、智能分类,并且附有博物馆逛展攻略,极大程度上便利了游客出行。
(图片:“揽博南京”上线海报|来源:网络公开)
另有5月18日,中国移动联合国家文物局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发布全国博物馆观众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持续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和公众文化体验。目前,该平台汇聚了32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信息,通过微信小程序“探博”这一统一入口,展示博物馆预约、展讯、藏品等信息,并以地图的方式免费向公众提供服务,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博物馆数量,丰富完善更多信息内容。基于大数据、云计算、AI 等能力,平台全方位、全场景地向观众展示各个博物馆的藏品及特色,使观众更加便利地参观博物馆。
(图片:“探博”小程序操作界面|来源:探博)
文物、场景、服务的数字化,让博物馆不再限于传统观赏,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在数字化加持下,激发出更多人的情感共鸣,而人们的每一次点击和互动,都传达着古老文化的魅力,展示着现代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力量。从“走马观花”到“深度游”,实现起来并不简单,背后需要人才和数字化技术的坚实支撑。未来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数字化工具,共同探索文博全链条数字化的解决方案,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也"火“起来,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编者后记
文博数字化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正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性,为公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文化享受。随着5G、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融入,文博行业正朝着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便利性和体验感,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渠道。数字化转型让文物“活”起来,文化故事更加生动,观众的每一次点击和互动都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在信息更开放、服务更多元的未来,文物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与共享、沉浸式文博展览、数字文创等会不断衍生新的内容,乃至实现处处可观展、时时可观展的便利性虚拟观展服务,沉浸多样的文博体验将成为博物馆游览的基本要求,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沉浸城市智库认为,文博的数字化建设发展是新时代科技快速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但是文博数字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技术更新的快速性、资金投入的持续性、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等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平衡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与保持文化本质的纯粹性,是文博行业需要深思的课题。对此,文博行业需要采取创新策略,包括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深化文化内容的挖掘与创新,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由此,文博数字化将为公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文化的力量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